懒人在聊

懒人在聊

有一些很奇葩的问题
说说GBA

说说GBA

你对GBA有什么看法
实习辣

实习辣

金融/快消/医药/互联网
职场黑话

职场黑话

交个朋友

交个朋友

你是什么型
正在招聘

正在招聘

内部推荐,钱途岗分享
最佳雇主

最佳雇主

好公司,有没有阴暗面
吐槽HR

吐槽HR

那些年,你遇到的HR

什么!这些公司可以带毛孩子上班!!

我宣布这些就是我的梦中情司了!1、阿里巴巴从2005年开始,每年5月10日是阿里开放日。在这一天,阿里员工可以带上自家“喵星人”或“汪星人"来阿里上班、参观阿里的各个角落。2、ENJOYENJOY没有明文规定能带宠物_上班。但有一天,一只“汪星人”闯入办公室。...
继续阅读 »

我宣布这些就是我的梦中情司了!

746372c7c0171b5f6a3ff0085ccd4120.png


1、阿里巴巴
从2005年开始,每年5月10日是阿里开放日。在这一天,阿里员工可以带上自家“喵星人”或“汪
星人"来阿里上班、参观阿里的各个角落。

2、ENJOY
ENJOY没有明文规定能带宠物_上班。但有一天,一只“汪星人”闯入办公室。一群以老板为首的铲
屎官,总在“汪星人”睡觉的时候拍照、骚扰。自然而然地,带宠物上班成了ENJOY的默许规定
了。

3、Google
谷歌对狗狗一直都很友好。实际上,他们公司的行为守则上有写道:“谷歌对于犬类朋友的喜爱其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也很喜欢猫咪,但是公司里会有太多狗,猫咪可能会被吓到。”不好意思啦,小猫咪们。

除此之外还有小红书啦、亚马逊啦等等,铲屎官们心动了吗!

收起阅读 »

HR招聘需要知道的事(1)

1:你的团队可以是全才,个人应该是专才。当你明确了部门的能力组合之后,至少可以为你的团队带来以下好处:防止你招聘牛人,也防止你付很牛的工资;明确辨识能力缺口,就能有效掌握团队培训需求、制定具体的个人发展计划;认识『结构性面试鉴别求职者能力』的重要性,也是团队成...
继续阅读 »

1:你的团队可以是全才,个人应该是专才。

当你明确了部门的能力组合之后,至少可以为你的团队带来以下好处:

防止你招聘牛人,也防止你付很牛的工资;

明确辨识能力缺口,就能有效掌握团队培训需求、制定具体的个人发展计划;

认识『结构性面试鉴别求职者能力』的重要性,也是团队成员必须掌握的招聘管理能力。团队越多人正确地参与面试,招聘成功率越高。

收起阅读 »

《奇葩的简历》

绝了,大家还见过什么奇葩的简历吗,快来评论区一起分享吧

绝了,大家还见过什么奇葩的简历吗,快来评论区一起分享吧00b667e8ae45b00630ebb6f5261c593c.png

talk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新手一枚,请多关照哈

talk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新手一枚,请多关照哈。。。。。。。。。。。。。。。。。

talk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新手一枚,请多关照哈。。。。。。。。。。。。。。。。。

测评人数多,报告生成时间较长!

各位同学,由于测评人数较多,测评报告生成的时间较长,请大家耐心等待。

各位同学,由于测评人数较多,测评报告生成的时间较长,请大家耐心等待。

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实习生招聘

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实习生招聘【德勤上海所招聘,项目需要苏州onsite,有留用】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实习生招聘Consulting - Analytics & Cognitive【工作内容】• 参与某大型金融机构数据标准咨询项目,进行基础及指标数据标准的梳理...
继续阅读 »

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实习生招聘

【德勤上海所招聘,项目需要苏州onsite,有留用】

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实习生招聘

Consulting - Analytics & Cognitive


【工作内容】

• 参与某大型金融机构数据标准咨询项目,进行基础及指标数据标准的梳理和制定等;

• 开展监管政策/ 行业资料搜索、同业对标分析、业务发展策略研究与分析等;

• 协助开展客户现状调研,包括问卷分析、客户访谈等;

• 整理项目资料、会议记录,协助制作PPT或Word文档等;


【任职要求】

• 要求现场,ASAP,每周至少4天,实习4-6个月以上,能全职实习且实习期较长的优先考虑,表现优异者有留用机会!

• 金融学、数据分析、统计、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生在读,或本科已毕业且拥有研究生offer(含gap或defer)的同学;

• 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与快速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能熟练操作Office;


【项目特点】

• 项目的exposure很好,能够深度参与项目的开展与解决方案的提出,学习曲线陡峭!

• 领导和老师们足够nice,愿意带实习生成长,工作氛围很好,人际关系轻松友善!

• 项目组的工作方向属于行业领先的领域!


【申请方式】

请按“【实习】+姓名+学校+专业+毕业时间+可实习时长”的格式发送至以下邮箱:

intern_project@163.com


收起阅读 »

即将升职高级经理的我,终于离开了PwC

  今天是我在四大工作的最后一天,真正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心里反而很平静。  办完了check out的各种手续,找了一间酒吧和小伙伴们认真地喝了几杯,过去所有的酸甜苦辣血泪辛酸都淡淡地融在了小小的酒杯里。  记得当我第一次告诉Michelle我递信了的时候,她惊...
继续阅读 »

119b99c2ae4367d7f3ce13f3360901f6.jpg

  今天是我在四大工作的最后一天,真正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心里反而很平静。


  办完了check out的各种手续,找了一间酒吧和小伙伴们认真地喝了几杯,过去所有的酸甜苦辣血泪辛酸都淡淡地融在了小小的酒杯里。

  记得当我第一次告诉Michelle我递信了的时候,她惊呼”你这是七年之痒啊”!

  在PwC度过的七年多,早已让我从一个连借贷都分不清的小菜鸟,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部门的业务蒸蒸日上,上升通道依然宽敞,我为什么仍然要决心离开四大?

  我很多次地扪心问自己:你想不想在PwC做到合伙人?这个问题每个在职的四大小伙伴都应该好好问问自己。

  如果答案是yes,那我们就努力拼搏,精进业务,不在乎短期的挫折(比如升职被delay,比如小黑会被打3分,比如被downgrade),把眼光放长远,不管12年14年或者16年,总有一天目标达成。

  如果答案是no,那我们在加班过调整出报告的同时都应该好好思考:既然四大只是人生的中点站,那么,什么时候我应该从firm里面走出来,我想学的技术是否都掌握完备,我的下一步职业目标在哪里。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请出门右转。

  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么,请继续往下看。

  一直以来我都把四大当成一所学校,一所学习会计技术最棒的学校。

  在蓝翔学开推土机,在新东方学做鱼香肉丝,你有想过有一天要当校长么?

  我没有。

  我要准备毕业了。

  1

  关于个人价值:四大薪酬=市场水平?

  不妨问问身边最近离职的小伙伴,是否拿到比四大更高薪水的offer?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答案是否定的。

  四大最吸引人之一的地方在于其薪水的固定增长幅度。

  一名刚毕业的entry level的小盆友(associate),月薪大概是税前8,000多。而随着经验和资历的增长,薪水大概能够保持每年10%-20%的增幅。

  而遇到SA升M,或M升SM这种里程碑式的升职,薪水的跃升幅度亦可能达到30%或更多。

  但是!如果认为四大给的薪酬=自己的市场价值。我的天,你的观念全错。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公式:

  四大的薪水=全情投入(All-in)+高度专业化(specialization)

  01

  全情投入(All-in)

  在四大,一定是一种全情投入(All-in)的身心状态:

  平日和周末是没有区别的,上班和下班是没有区别的。

  周日中午刚吃完饭,经理的电话和微信就来了:我的Q都出好了,麻烦下午清完给我;

  一大早就发了draft报告给老板,一直等到晚上10点老板说现在我们过一下报告;

  约好下下周末参加朋友的婚礼,下周四突然被经理book了个出差项目,婚礼参加计划被迫取消;

  和家人朋友出国旅游,临时收到经理微信疯狂艾特,在巴黎在夏威夷在伦敦在巴厘岛临时找wifi回复邮件解释差异,把家人朋友晾在一边:

  被多个项目追斩,晚上8点doc完了第一个项目的底稿,开始清上一个项目经理出的Q,10点半清完了上一个项目的Q,开始解上上个项目询证函的回函差异。

  以上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别人在看这就是街舞和创造101,而你在电脑前焦头烂额。

  四大用所谓的“高薪”买下了我们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

  市场上的职位需要All-in吗?大部分是不需要的。

  抱歉,所以大部分的市场职位给你不了你在四大的薪水。

  02

  高度专业化(Specialization)

  四大的每一条专业线划分得非常清楚。

  审计分组分行业分项目;税务分公司税,转让定价,个税和海关税务;咨询分交易并购(财务尽调,估值,企业融资和破产重组等)和管理咨询(风险咨询,运营咨询和人力咨询等)。

  随着你在firm里职位的提升,这种专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做银行项目的就一直做金融项目,做TMT项目的就专攻TMT,做建筑施工企业就对完工成本非常熟悉,做转让定价的就懂评估TP风险,做估值的就只懂资产评估和modeling。

  尽管你的技术很强,但你的技术集中在某个领域里。

  市场上的职位往往并不需要这么高精尖的财务技术,而更需要的是混合型的人才。

  比如作为一名财务经理,你需要懂做账调账,懂融资成本,懂资金管理和合理避税;作为一名投资经理,你需要懂尽调,懂估值,懂如何交割和项目落地。

  我们往往看到四大的高级经理跳槽,很多时候是去大型企业做同等专业性的职位,比如reporting director(财务报告总监),比如税务总监,而很难直接空降做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CFO和投资总监。

  所以我们不妨经常问问自己:

  -我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吗?

  -跳槽的时候除了能带给对方专业的会计知识,我还能给对方带来什么?

  -如果对方不需要专业化,我们何以值得对方开和四大同等的高价来聘请我们?

  只有把自己的价值随时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才能明白自己欠缺的短板在哪里。

  当我们还年幼(小盆友)的时候,时间没有更好的投入渠道,专业化水平不高,你需要做的是把所有的时间卖给公司,迅速地学习各种会计技术,撕裂般暴风式地成长。

  当成长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我们的学习曲线已经变得非常平缓。我们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时间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当我们的时间找到了更高价值的投入渠道,当我们需要扩充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时候:

  递信吧。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老板也不会挽留你的。

  2

  关于资源

  平台资源=自己的人脉?


  无秘还叫无秘的时候,当有一天看到这样的对话,我默默地点了个赞。

  图片

  很多人可能觉得雪里红同学说的有些偏激,但身在其中你才能理解她说的全是大实话。

  有一天你收到了上个项目的客户发来的微信,我朋友的公司要准备上市想请审计师,你们来参加投标吧?你欣喜若狂地把项目推荐给老板,最后成功中标收取审计费大几百万。

  你带领团队参加kick-off meeting和访谈,对面坐的是客户的CEO,CFO,市场总监和人力总监,回答你的问题时候全是毕恭毕敬,不敢疏漏。

  你的自信心有点膨胀。开始觉得自己驾驭得了上市公司CEO和CFO。我的天,你的观念全错。

  分清平台的资源和自己的资源是一个职场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客户的CEO和CFO眼里,你的标签是四大审计师,而不是叫Michael,Taylor,Melissa和Stanley的你。离开了你,他们会找到下一位四大审计师,而不是找到叫做Michael,Taylor,Melissa和Stanley的你。

  这也是为什么四大的薪酬体系里基本没有业务提成(合伙人除外)。就算做到高级经理,也拿着非常微薄的年底bonus。你参与的投标和所做的业务,靠的都是四大的名气,凭什么给你发业务提成呢。

  面对社会的时候,基本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资源,确实非常无力。

  3

  关于成长:

  战术上的勤奋or战略上的懒惰?


  直到最近小米准备上市了,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同样的大学毕业,同样进了四大,同样做了4-5年后跳槽。一位即将财务自由,另一位却在频繁跳槽中迷失了自我。

  一个选择带来了人生发展的巨大差距,你可能会觉得这仅仅是第一位同学比较好运,撞上了行业的风口。但是,他对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进行了多少战略思考,你又了解几分?

  人生充满了选择,也充满了遗憾。我们的一生就是各种选择叠加的结果。

  悲哀的是,付出了同样的努力,未来并不会给你同样的回报。因为你在选择的时候懒惰了。

  进入四大以后我们在战术上非常勤奋,每天加班到深夜1点。但问问自己:

  -我们对于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进行了多少战略上的思考?

  -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我们所做的是不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内容?

  -我们的时间能不能浪费在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上?

  “努力只是个战术,而洞见和判断才是战略。在平稳时代,兢兢业业就可以了。而我们不幸处在这个经济转型,社会折叠的时代,这时候的战略眼光比战术重要太多倍。”-Spenser

  四大的薪水能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但不能得到财富自由。通过年复一年的工资增量增长,这是传统行业的思维方式。我们做过了各种各样的IPO审计,审阅过各种员工持股计划,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其中的一位是你?

  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处在业务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通过价值交换加入适合自己的有潜力的公司,且担任比较重要的角色,从而获得财务自由。

  选择永远比努力重要。

  认真地选好自己的赛道。别每天沉浸在加班的勤奋里被自己感动。

  "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don't ask what seat.Just get on."-Sheryl Sandberg,Facebook COO

  “小明上了北京大学,小华进了工厂当工人,我在新华书店做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新华字典》

  再会了,我亲爱的小伙伴们。

  愿我们都不要辜负自己。

  愿我们都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PS:

  这篇文章始于递信这个话题,我还有一点思考跟你分享。

  离职的时候要慎重。

  不要因为赌气而出走。赌气的原因很多,今年升不上经理,小黑会被黑,喜欢的经理走了没人带我。

  人生是一场长跑,想清楚自己在四大要的是什么,想清楚四大薪酬和价值的底层逻辑,想清楚自己所学和市场需求的差异在哪里。然后赶快弥补。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离开四大才能早日暴富。祝你好运啊朋友。

收起阅读 »

投稿互联网大厂简历的四个核心问题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简历的作用和对象。简历的内容是自己的经历和数据,简历的对象是HR和面试官。很多人停留在内容层面,而忽视了展示的对象。简历的作用,对HR来说,是让HR觉得你是适合你投递的岗位,即匹配度;对于面试官来说,则是提供考察你的思路,展现你的知识面。简历的...
继续阅读 »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简历的作用和对象。简历的内容是自己的经历和数据,简历的对象是HR和面试官。很多人停留在内容层面,而忽视了展示的对象。简历的作用,对HR来说,是让HR觉得你是适合你投递的岗位,即匹配度;对于面试官来说,则是提供考察你的思路,展现你的知识面。

简历的撰写就像写议论文一样。首先不能跑题,其次字数不能少,第三要有明确的论点和充足的论据,最后是详略得当,有的放矢。简历的本质是精心设计的一份广告文案,你要达到的效果是:HR觉得你匹配,有区分度,面试官觉得你的简历非常专业。那么后面的面试,你只需要去验证他们心中的这个结论即可。


No.1   「怎么写」


怎么写简历,我觉得大家需要从两个维度去思考。第一是总体上的思路,第二是具体的步骤。


总体思路:先给出结论,再验证结论。


关于这一点可以类比电视上的广告。广告总是先告诉你,你需要这个产品,只有当你认同了这一点,它后续的优点展示才会起作用。大家在写简历时,往往把精力都放在摆数据上面,却忽视了最关键的给结论这一步。


关于给出论点,我的建议是在教育背景之后,加入一个专业技能的模块,将后面经历里面所能体现的有价值的点,总结出三到四条结论,这是这篇简历的核心所在。


操作细节:模块化,即按照一定的逻辑,分块分主题去展示自己。如教育背景,实习经历,科研经历,奖励荣誉,自我评价等等。在每个模块里面,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出一些事件,也就是你做了什么事情。在每个事件里面,可以按照「事件主题—>事件背景与时间—>事件过程—>事件结果」的顺序来描述,它们的作用或者说预期效果如下:


事件主题:让阅读者看到的第一眼就能大致了解做了什么事情

事件背景:告诉阅读者,你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难点在哪里(即给出论点,让阅读者认同”这件事很难,很有价值,一般人做不了“这一观点)。这里常见的误区是堆术语,大家一定要使用行业内常用的描述方式

事件过程:告诉阅读者,你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创新之处(即树立形象,本质还是在给出论点,我很专业/聪明/耐心/坚强,做出了一般人做不出来的东西)

事件结果:以客观事实作为论据,让论点落地。如发表SCI/EI/会议/专利,如交付了一套软件产品,如获得某某奖项,如GitHub多少星等等,这些都是实力的最好体现。

总结一下,校招简历一般两页纸,包含约5-6个模块。实习经历、科研经历等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2-3个事件,每个事件按照上述过程展开。这样写的好处是,逻辑非常清晰易懂,你只需将精力放在文字描述上即可。


No.2  「 什么该写 Vs 什么不该写」


有了思路之后,第二个问题是素材的选择问题。这个问题背后有两个小点:扣题+专业性。

大家在刚开始做简历时,基本都是去套模版。模版往往很好看,会有不同的配色和装饰。我的观点是,简历应该保持简洁,即不需要、重复的信息一律删除。简历上的东西,必须服务于我们的核心论点。比较典型的有:

抬头:写着大大的”简历“二字,或者Resume

个人信息处:性别男/女,政治面貌

非相关的课程:如面试互联网开发岗位,写电路/控制/力学类,就没有什么意义

非相关/没有含金量的实习经历:如军工企业的暑期实习,机构代课等

过多的奖项:留下有含金量的,控制在5条左右,如冯如杯/学科竞赛/体育艺术类奖可以去掉。当然如果你的奖项荣誉并不多,可以忽略这一条

过多的个人总结:个人觉得两条,每条一行最为合适。这东西本来就是虚的,不宜过多描述

说完了不该写或者略写的,下面说说必须要写的:

个人姓名,联系方式

目标岗位:让HR在打开PDF的那一刻就提醒他想面试什么岗位

个人证件照:简历上唯一的图片,最好附上。男生要自信,女生要干练。

籍贯和年龄:对可以落户的企业,这是关键信息(硕士超过27岁就无法落北京户。北京人找工作优势很大。家乡离企业近的也很有优势,例如中电14所就很喜欢长三角)

教育背景:学校,专业,保研,高GPA,专业紧密的课程(如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等)。培养计划里面没有这些课程的,可以写自修。另外数学类课程可以写上,如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

专业技能描述:这是简历的核心论点,一定要自己抽象总结出来。一个简单的抽象方法是,将你觉得重要的词汇列出来,然后串成一句话。注意描述顺序应该是从抽象到具体,若能跟岗位描述一一对应那再好不过了

个人总结:这一点虽然虚,但是必不可少,相当于议论文的结尾。可以描述关于吃苦耐劳/团队合作/个人理想等方面,拿点感情分


No.3 「写不出来怎么办」


对于科班出身的同学来说,这是态度的问题,只要挖掘一下,肯定有的是素材。但对于非科班出身的同学来说,这是要命的问题。比如一个搞力学的,肯定写不出来。这里就需要大家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准备。对于投递实习的同学来说,目前以科研和竞赛方面的经历为主,那么便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在校招的时候,还需要加上实习经历。

非科班:无论什么专业,软件仿真肯定做过。只要是编程相关的,都可以写。比如CFD仿真,Matlab仿真,电路设计仿真等等,都可以写上。虽然不如科班专业,但至少说明你有一些相关的经历,不是一张白纸。在写这部分的时候,不宜过多涉及本专业的名词,内容控制在软件开发方面。比如,设计了一个GUI界面,做了数据的隔离和可视化显示,Github上改进了一个demo等等。这些可以是跟你科研相关,也可以是你业余时间去探索的成果。平常使用的一些控制、优化算法也可以写进去,如遗传算法搞了个并行(没错,我就写的这,虽然现在看确实很low,但起码像硕士做的东西)。对于非科班的同学来说,这一块主要是让自己不那么虚。

对于发表了高质量论文的同学,如SCI,那么便可以更多地去展现你的创新力。这可以回避专业相关方面的劣势,着重体现自己创新的核心价值。因为技术短期内是可以弥补的,创新能力却不是人人都有,爱思考爱创新的人一般也能走的更远。但这一点不宜多,一条足够。

科班:目前标签化的东西有:Paper(顶会,SCI),信息学竞赛(ACM,ICPC,高中的NOI,NOIP等等),专业算法比赛(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相关的,Kaggle/天池等等)。如果有以上中的任意一项,请黑体加粗。科研项目,可以深度挖掘一些技术上的难点,如高可用,高并发等方面去展开。这里要注意深度,因为你是科班出身,理应在专业方面有所独到的认识和想法。比如对某些实现机制的源码有过阅读和整理。具体来说,可以是自己的本科毕设,研究生毕设,待发表的文章,甚至你平常做的比较好的大作业。总之,内容一定要充分,专业和深度。描述的时候,一定要扣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岗位描述里面一定有,这是你和面试官的共同语言,是他最感兴趣的点,一定要有所准备。


No.4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当我们已经对素材进行了取舍,加工,安排之后,最后要注意表达的顺序。下面给出个人觉得比较简单直接的编排顺序:

教育背景:HR根据985/211挑简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学校/学历要放在第一位,这是硬货

专业技能:前面已经提到,这是简历的论点,放在第二位

实习经历:你以前搬过砖,还搬的比较好,招进来就能干活,当然受青睐。这一块需要契合招聘需求,不同部门/岗位差异较大。非科班或者无文章奖项的同学,可以放在第三位。反之,可将科研经历放在第三位,实习放第四位。

以上是第一页

科研/竞赛经历:秀出自我的部分,结尾最好把成果做一个总结,二次强化你的逼格

荣誉奖项:奖学金,三好,优干,竞赛奖项,优秀毕业生等等

个人总结:兴趣爱好,社团经历等等,不要单独写了,在个人总结里面稍微体现一下就OK

以上是第二页

总之,大原则是把你的优势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对于核心优势,可多次表达,以加深印象

尾声

最后,写简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部分人都是边投边改。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且涉及隐私,因此很难直接拿到别人的简历来照搬。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动手,多与同伴讨论,互相借鉴。刚开始可能很让人头秃,但是后面工作量会越来越小,大家加油!

收起阅读 »

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发展如何?

核心摘要:(艾瑞咨询)艾瑞估算:2019年,在线医疗市场规模271.7亿元,同比增速42.6%。其中,互联网健康险市场规模约117.6亿元,占比近47.7%,自2018年起已超过之前一直占比最高的医药电商市场规模。艾瑞用研:超过95%的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产品基...
继续阅读 »

核心摘要:(艾瑞咨询)

艾瑞估算:2019年,在线医疗市场规模271.7亿元,同比增速42.6%。其中,互联网健康险市场规模约117.6亿元,占比近47.7%,自2018年起已超过之前一直占比最高的医药电商市场规模。

艾瑞用研:超过95%的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产品基本持满意态度,并有超过80%的用户表示对未来使用或购买互联网+医疗产品非常感兴趣。

艾瑞观点:互联网+医疗行业受政策影响极大,在2017年政策不稳定的状态下,互联网+医疗逐渐进入市场理性期,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主要聚焦方向从概念转向了高价值。而这一价值的核心体现即在于优质医疗资源。而就目前看,对这些优质医疗资源的培养和挖掘仍显不足。

艾瑞观点:疫情下互联网+医疗可降低时间成本、个性化定制、信息透明等优势全面凸显。与此同时,也为一直在探索前行的分级诊疗、价值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借助互联网平台平衡各方利益,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的前提下激发医疗内部活力,构建新型的智慧社区医疗体系。

互联网+医疗的定义

广义互联网+医疗关键词:医疗行为、精准医疗、健康管理

就医疗行为而言,狭义仅指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师、药师、护师进行的诊疗活动,而广义来说,医疗行为可以泛指一切以疾病防治为目的行为。在本次研究中,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将互联网+医疗定义为广义的医疗行为,即指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一切医疗行为,行为主体包括互联网公司、医院、保险公司、医生、患者、其他有医疗健康管理需求的用户等,目的是通过结合互联网达到精确匹配患者群体及获取其准确全面的健康信息,增强卫生服务和信息透明化,达到精准医疗的效果。


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

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271.7亿元,市场处于新一轮探索期

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期408.9亿元,同比增长50.5%,其中互联网健康险市场占比最大,达到28.8%,其次为医药电商市场。疫情期间行业新的监管政策出台,明显放宽了对互联网+医疗的限制,且打通了医保、支付等多处关键环节。新的形势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将一扫之前的颓势,迎来新一轮的探索期。伴随国家医疗体制市场化,居民就医习惯转变以及5G及硬件技术突破与加持,艾瑞认为互联网+医疗的五大主要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中国互联网+医疗政策导向

疫情促使利好政策出台,全力推进行业加速发展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将互联网+医疗作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提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袭来促使国家加快了利好政策的出台。作为疫情期间可以有效提高诊疗效率、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互联网+医疗方式,在武汉等疫情重灾区及时加速推广。之前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医保统筹,如果互联网医疗不纳入医保,仅靠民众自费或中国商业医疗险,难以支撑起行业的发展。而3月初随着国家出台政策打通医保支付关键环节,这一难题即将被攻克。疫情期间,行业之前未解决的大问题相继有了解决方案并得以变临时为常态,为行业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分析

互联网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H端合作成为关键点

互联网+医疗将原有的五大医疗产业链进行了重新整合,依托互联网医院形成了新的完整链条:1)互联网+医院,以医院的院中服务为中心,如在线问诊、医院信息化,向院前如预防指导、院后如送药到家等服务不断延伸;2)医疗信息化,嵌合在院内服务,通过结合AI大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3)医药电商,属于院后服务,主要以B2CO2OB2B三种方式运营;4)医疗健康险,属于院前服务,为医疗活动提供费用,并反过来得到大数据支持健康险的制定;5)医疗智能硬件,院前服务,整合第三方健康应用数据,支持医疗机构接收或传输用户数据,建设成为健康预防与监测平台。五大重构的产业链都围绕H端合作开展。

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图谱

ae0932083055fae6c5f15a266caeff2c.png
收起阅读 »

如何提高你的第一份简历通过率?

无论是各大企业 summer intern 网申、PTA 申请,还是全职工作应聘,你都需要一份既能展现自我又能体现出与求职岗位相契合的简历。但是,你真的知道一份合格的简历是什么样的吗?简历填写中有哪些雷区不能踩?实习小白如何在简历中体现自身的发展潜力?简历是一...
继续阅读 »

无论是各大企业 summer intern 网申、PTA 申请,还是全职工作应聘,你都需要一份既能展现自我又能体现出与求职岗位相契合的简历。

但是,你真的知道一份合格的简历是什么样的吗?简历填写中有哪些雷区不能踩?实习小白如何在简历中体现自身的发展潜力?

简历是一份可以浓缩求职者个人价值并加以体现的东西,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自我营销的载体和方式。而这里的自我营销,指的是在写简历的过程中,首先要站在公司、 HR 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说明自己可以为求职的公司创造什么价值。


正如波旬所说“营销就是 A 为 B 创造对方想要的价值,建立与维持关系,以获得回报的思维过程”。

在求职过程中,你需要向 HR 展现的就是你可以为公司、为你所应聘的部门、岗位,带来哪些价值?

在 MKT 里面,有这样一个公式,思考任何问题都可以使用这个公式的:


MKT = STP + 4P + CRM


【 STP 】


即 Segmentation / Targeting / Position ,指的是找一个工作首先要知道市面上有哪些公司、工作,然后可以以自身条件为依据看自己适合哪类的工作,譬如内向、分析性逻辑的人可能不适合快消类的某些工作。

Position 则是说当你找到自己真正想去的行业,想要在行业中扮演某一个角色,去营造自己独一无二的一个定位。以这样的定位为依据来体现自己。


【 4P 】


即 Product / Price / Place / Promotion。求职工作中的 product 就是你自己,包括你的校园经历和你的实习经验等。

至于Price ,在求职中说的就是对方为你发送 offer 这个结果;place 就是你以什么方式和渠道去发送简历,包括网申啊、发送简历啊、参加宣讲会呀、校园招聘啊等等。

Promotion 则是一种自我宣传的过程,包括 networking 渠道认识对方啊并向他自我推荐,或是通过老师推荐啊


【 CRM 】


即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指的是你需要与对方持续互动。


以上的这个公式也说明,求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你投递个简历就完事儿了。



// 如何站在 HR 的角度思考问题?//


● HR 会收到无数简历,不要让他费心寻找信息(要规矩):指的就是重要的信息要放在比较显著的位置上,如你的学校、实习经历等,不要弄的很套路或是太花里胡哨,HR 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放在这上面去搜寻你想表达的东西。

● HR 只会多看那些和他招募岗位所需能力相关的简历(商业化描述)

大二大三很可能是在找第一份实习,可能你只有校园经历。所以在求职的时候,要在简历上体现出来,你的经历和招聘岗位的需求是相关的。


● 无论你是谁,你在 HR 看来都会是一张白纸(用经历来证明潜力)

一位英孚的 HR 曾说过,以英孚管培生计划为例,当你进入面试环节的时候,完全没必要去很装地表现自己,而是要用自己以前的相关经历来证明你是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



// 写简历最基本的规矩有哪些?//


● 请用简洁清晰的简历形式,不要用网上那些很逗比啊或是很花哨的模板。

简历抬头和结尾:清晰明白。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其次,不要写 QQ 邮箱,可以填写 Hotmail 、Gmail、或是学校的办公邮箱等。


● GPA 方面,如果绩点很高的话可以写,不是很高的话就没有必要了。

● 建议列举核心课程,最好是与实习岗位相关的

● 技能爱好:语言、证书、计算机、兴趣爱好。要注意的一点是,注意你写的内容要与求职岗位相关,如果你想去的是互联网公司,可以写计算机方面资格证书;如果是公关公司,可以写你的英语水平(当然是你英语水平不错的前提下)。



// 如何用商业语言表达社团或科研经历?//


● 避免第一人称,减少无效动词,增加主动动词。

● 多使用数字描述成果,强调结果。

●用 HR 了解的词汇,如 MKT 常听到的“用户画像”、“流量置换”等。当你想要介绍你觉得自己比较出彩的经历时,也要考虑 HR 是否了解你所说的这个头衔。譬如你很想介绍一下在 AIESEC 的经历,可以带一句“这是全球最大的学生组织,我们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如果此前没有什么社团经历或是在社团中只是部员身份且参与度不高的话,以后要稍微注意这方面的发展,毕竟社团经历对于职场小白来说,还是比较有分量的。


 

// 如何有针对性地描述各类经历?//


有时候相同的一段经历,在向不同类型公司投递简历时,可以以非常不同的关键词或方式体现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体现你和这份工作的相关性,以及你曾经的经历对于这份工作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具体而言,对于递给咨询公司的简历,可以偏重于写一下参与高管访谈、会议采写的经历,如果是偏财务的岗位可以写一写诸如分析企业财报、计算财务指标等经历;如果是投递简历到广告公司,可以写之前拍摄了哪些说的上来的作品,如微电影或摄影作品、涉及作品等。


 

// 实习小白如何展现自己的商业潜能?//


通常招聘公司还有 HR 在申请者缺乏实习经历时,会比较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学习能力强:学东西快,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比较关注经历辅佐证明。

● 商业触觉好:这方面可以多使用一些商业术语和多掌握一些商业常用的框架。

● 领导能力强:很多大公司的群面就是要考察申请者的这一点。在简历中,你可以通过一些可考的经历来说明可体现自己能够融入团队,或是在以前的活动中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 有创造性:展现自己点子多,思考活的一面。可以用自己在社团中想出来哪些大家没想到的好的点子并付诸行动,最好把成果也简单介绍一下,如你文章阅读量,或是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吸引了多少流量、人员等。




● 冲突管理:主要是要体现自己沉着、冷静的一面,譬如曾经在时间压力下解决了一个怎样的问题(这一点要求较高,因此非求职必要条件)。

收起阅读 »

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巨大的瞬间,因为工作达不到要求被老板批评,或者你是一个管理者,不被人理解。也有可能业务上止步不前,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挤压都让你达到了能够承受的临界点。  我们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总是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麻烦,永远也解...
继续阅读 »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巨大的瞬间,因为工作达不到要求被老板批评,或者你是一个管理者,不被人理解。也有可能业务上止步不前,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挤压都让你达到了能够承受的临界点。

  我们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总是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麻烦,永远也解决不完。但问题的关键是在面对挫折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稻盛和夫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01

  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几乎每一个人在职场中都是从最底层成长上来的,先是升任初级管理者,慢慢成为高管,一路上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委屈,背后修炼的都是心态。

  当你还是一个普通的员工时,你做的事情或许比别人多,但有可能你的直系老板并不喜欢你。那些业务能力不强、和老板走得近的人,在分蛋糕时拿得比你多。你心里很不平衡,受到了非常大的委屈。

  等你成为了管理者,你又成为了夹心饼干,上面有领导,下面有员工,夹缝中求生存,这时候你依然会觉得委屈。

  当然等你到了高层,你觉得能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别人对你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他们不能理解你。因为你看到了一头大象,而他们只看到了局部,也许他们只看到了大象的一条腿。

  不管你是一个多么卓越的领袖,在你决定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有很多人不认同你,像马云这么厉害的人,当初做支付宝的时候,也被无数人声讨。

  受委屈时,你是如何应对的?在你觉得不行的时候,你有没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你有一颗玻璃心,受不了委屈,那么你很难取得成就,在管理之路上也走不远。在委屈中努力,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02

  没有人从来没有被拒绝过

  当年稻盛和夫刚创办京瓷不久,公司还没有任何名气。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需要不断去开拓新客户,经常上门推销。但是当时的京瓷没有足够的信誉,又没有实绩,上门推销时,总是被冷淡拒绝。

  曾经有一次拜访让稻盛和夫倍感屈辱。稻盛和夫一心只想见到真空管制造部门的技术人员,于是就突然上门拜访。结果门卫让他吃了闭门羹,对方毫不客气的说:“我们不接待没有预约的突然来访。”

  但稻盛和夫不死心,拜访了很多次,最终好不容易见到了相关的技术人员。

  这位技术人员言辞冰冷:“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我们是财阀系企业,只从同一财阀系的企业中采购陶瓷产品。像京瓷这样,既不属于同一财阀,又没有实绩、没有知名度的企业,突然来人推销,我们绝对不可能采购。”

  被强硬的拒绝后,稻盛和夫垂头丧气,同行的年轻销售员情绪也陷入了低谷。这时候稻盛和夫打起精神,说:“被拒绝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思考如何打开困难局面,正是我们的工作。”

  他这么说一方面是鼓励灰心失望的年轻销售员,另一方面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

  早期阿里巴巴的人也有过稻盛和夫这样的遭遇,为了推销中国黄页,被当做骗子,甚至被人放狗驱赶。

  Cherry之前是大学老师,来到阿里做业务,成为了电话销售。最初打电话时,也曾被对方拒绝:“小姑娘你不要跟我讲,你什么都不懂,我为什么要听你讲?”。然后对方挂断了电话,Cherry也觉得委屈。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你遭遇这一刻,觉得委屈时,你会如何面对它。

  03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第一步

  稻盛和夫受到最大的屈辱时,他反而认为是工作的开始。Cherry受到客户的冷遇,来不及玻璃心,而是立马回拨电话给客户,诚恳的对他说:

  “说实话,你是我的第一个客户,我不知道你还能不能想起成交第一个客户是什么样的情形。你是我的偶像,我希望到您的年纪,能够和你一样成功。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成功的故事?”

  Cherry和这位老板聊了两个小时,他也成为了她的第一位客户。后来Cherry不断精进,在做业务时能达到三通电话签一个单子,这也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最高标准。

  所以在你觉得很委屈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管理者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当你受到的委屈越来越多,而你想的不是抱怨,而是要解决问题,那么你的能力将会得到提升。

  有很多人会很关心,怎么样才能够在职场上走得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在遭遇挫折时要如何应对,Cherry给出过教科书般的回答:“解决问题是一个人能力越来越强的唯一途径。”

  因此,在我们觉得委屈时,被拒绝一两次,碰壁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退缩。哪怕是你这次退缩了,下次你依然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逃避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它。

  我们要有钝感力,阿里那些能拿到那么多股票的人,走到高位的人,都有钝感力,没有那么容易脆弱,也不是一碰就碎。

  在遭遇挫折时,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当我们真正有奋斗的打算时,外在的东西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力量。我们能做多大的事情,往往取决于你的能量有多大。

  要知道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假的,修炼的都是你这个人。管理的境界提高,就是因为有很多管理上的难题,你都一一攻破了,是这些难题让我们变得更强壮。

  因此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回想稻盛和夫的这句话:“当我们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收起阅读 »

普通人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

    一、什么是格局?         什么是格局?  同一个事儿,我看到的是故事,我爸看到的是政治;  同一个新闻,我看的是热闹,他看的是时局;  同一个选择,有人想是最后能赚多少钱,有人想的是能为国家、为群体解决什么问题。  这就是大格局。  认知维度高...
继续阅读 »

    一、什么是格局?
  

       什么是格局?

  同一个事儿,我看到的是故事,我爸看到的是政治;

  同一个新闻,我看的是热闹,他看的是时局;

  同一个选择,有人想是最后能赚多少钱,有人想的是能为国家、为群体解决什么问题。

  这就是大格局。

  认知维度高,思考层面高,不被物质所困,不囿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能够抓住事物的核心逻辑,不被浮云遮望眼,这就是格局。

  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很简单,那是因为你没有正确理解里面的每一个字,才误以为简单。

  因为你此刻正在被你的格局所束缚。

  1.物质格局

  就说最好理解的,不被物质所困。

  你以为路不拾遗,愿意主动买单,不买奢侈品,就是不在乎物质了么?

  前天和一个大佬见面聊了一下午,他是早期搜狐的员工之一,直接负责产品设计,24岁决定辞职创业,放弃全部期权股票和高昂年薪,租在1200一个月的小破办公室里开始搞事。

  当时还是零几年,一套房子也才50万。他和他老婆都是北大毕业,周围的同学都是人中龙凤,有的已经买了房,有的在大企业做的风生水起。

  换做是你,你受得了这样的落差和刺激么?

  他安之若素。

  真的,和他聊天的时候完全能感受得到那种不被物质困扰的豁达洒脱。冬天的时候在小办公室抱住暖气片瑟瑟发抖,吃10几块的盒饭,放弃期权,被周围人否定、冷眼,他讲这些的时候一直都是非常坦然的一句话,我无所谓,我不在乎,真的不在乎。

  这叫“不被物质所困”。

  没钱就去借,有问题就解决问题,错了就认栽,被拒绝了就再来一次,这是实实在在的大格局。(提示:本文涉及到的一切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编故事的人不敢说我这句话)

  2.认知格局

  再说认知层面。还是以这个大佬为例。

  现在他卖掉了上一家公司,开始做养老事业。我问他为啥,是觉得这个领域有前景么?

  他说,是因为意识到国家现在有巨大的养老缺口,老无所依,到未来会出很大问题。

  他希望通过自己在做的信息化、体系化尝试,帮助国家在未来解决5%~10%的养老问题,并且把模式复制下去,就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了。

  牛!我当时心里就这个字。

  因为同样的问题我实实在在问过其他人,而不止一个人给我的回答是,因为养老领域有前景,有市场空白,未来有x个亿的市场需求。

  没人是从国家、从帮社会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的。满心满眼都是钱。

  包括我自己,第一反应想到的也是养老领域会是未来的风口,是蓝海。而不是国家面临的问题,社会可能存在的矛盾。

  这就是格局差异。

  3.思维格局

  我知道有人可能会质疑上面这段话。“都是画饼,你还当真,傻不傻啊。”

  还真不是。

  因为第一,他没有对我画饼的必要。我不是以官方身份进行的采访,也不是应聘他的员工,我们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他没必要哄我。

  第二,他不需要再去积累更多财富。

  第三,他现在做的事情也是真不赚钱。

  再退一步,就算他是在跟我吹牛,这牛也吹得高级,吹得成本高昂,吹得实实在在。

  我就吹不出来这样的角度。大多数人也不行,而这就是差距。

  不要以为这很简单,一点都不。

  而且你也不得不承认,很多人,比如马云,比如雷军,做事的基点就是为社会解决问题,就是“做好事”。这没什么好质疑的。

  至于最后能不能实现,这是能力问题;

  但是他能够从这个出发点去想事儿,去做事儿,这本身就足够让人敬佩。

  而当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了大格局后,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必然会跟着大气起来。

  不在乎小名小利是因为心中有大追求,能够看到事物的根源脉络是因为关注点本就不在个人得失上,言行举止大气朗阔,不卑不亢,是因为内心有高自尊,有正确的、独立的价值评判体系。

  这是认知根源的问题,不要看轻它。

  二、为什么人,无法自己把自己提起来?

  在知乎问题下有好几个回答,一上来就说要看书、运动、从容、反思等等。

  这些当然好。

  但如果你只是浅层的做这些事,归根到底还是在自己的认知领域打转。没用。

  人是无法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的。

  同理,人无法通过在原地打转突破自己的格局。

  一个老农民对于富贵的全部想象是皇帝用金锄头,天天吃白面大饼。不是他格局不够大,而是他格局最大也就这样儿了。

  你让他读书,他的水平就够知音故事会;你让他看新闻,他顶多看明白今天发生了啥;你让他写日记,今天种了五亩地。

  坚持个三年五年,格局能大到什么地方去?

  除非你把他扔到丽思卡尔顿住一个月,天天吃人均1000+的下午茶,喝700块一瓶的矿泉水,他才能明白:“老天爷,有钱人原来都是这么糟蹋的。”

  一个世世代代打工赚钱的上班族,对于赚钱的全部想象是我今天努力工作,年底加薪5%;我跳槽换个title,薪水加50%;我天天早起打卡,月底奖励300块全勤。

  他满脑子想的是一份外卖42,一双球鞋1300,房贷要还50年,彩礼要掏40万,月薪只有6200。

  你让他从容不迫,让他得体淡定,让他心系天下,你还是不是人?

  除非你把他带到生意场上,带到最前端研发中心,看别人如何利用信息差一进一出转手就赚到50万,看做人工智能的教授如何一周上一天班一年赚200万,或者给他一个机会通过自己的爱好、手艺、本事,一天赚到一个月的钱。

  他才能明白,哎呦我去,原来钱是这么赚的。

  一个小镇学子,进入二线城市三本大学,上着老师天天念PPT的课,周围人交流的不是考个什么证好就业就是游戏打到多少关,那个商场在打折。

  上网关注的是35岁裁员,是研究生海归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脑子里想的是生个孩子该不该跟女方姓,我得干点啥才能一夜暴富。

  你让他忧国忧民,让他专注提升学历,让他站在更高维度思考问题,让他别站在自己的角度骂天骂地,他也想,但是真做不到。

  除非你给他个机会在一流学府学习三个月,让他能够进入头部企业和中高层交谈,让他参与政务工作,知道原来一流学子们在讨论最前端的技术问题,原来年入百万的精英们能拿到这个钱是有超强专业能力和软实力的,原来国家、国际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决策,背后有这么多的考量和决策。

  他才能明白,妈耶,原来学习是这么一回事儿,原来社会的问题是这样产生和解决的,原来真的是我傻。

  这才叫打破认知,提升格局。

  看过才能看淡。

  事儿是做出来的,道理是通过行为悟出来的,啥都没做过,没看过,没想过,一味在旧体系里打转,不是不会变好,而是增量太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三、如何打破自己的局限,提高格局?

  这么说,难道普通人就没办法突破自己的格局桎梏了么?

  当然不是。

  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大格局大视野的,想提升,肯定有途径。

  但是你必须心中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件事并不容易。

  需要行动,需要动脑,更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反复经历“建立——打破——重塑——再打破”的过程,螺旋上升。

  以下是7条真的可以帮助你提升格局的渠道/行为:

  1.进一线城市,进名校,进朝阳企业,进大公司,和优秀的人混。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一条路。

  如果现在高三,麻烦拼了命学习;如果有条件复读,请务必再拼一次。

  不要扯什么学历无用论,名校带来的远不止学历那么简单。

  你日常交往的人,讨论的话题,优秀同龄人在关注的领域,在做的事,在做成的事;你能够得到的帮助,资源,可以看到的讲座,可以与之对话的大咖;这些人,这些机会,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打开你的格局。

  你在名校,给你讲课的老师可能是曾经的上市公司老总,可能是华为特聘的人工智能专家,人家真的是在头部打拼烦了才躬身来做扫地僧教学。

  在外面讲2小时企业要付几千上万块,在这儿给你几十块一小时的讲课,免费回答你的一切问题,只要你脸皮够厚,或者平时表现够积极。

  这是最低成本的修炼通道。

  此外还有大企业。

  那些正在对社会进行重大创新、重要变革的公司,里面汇聚的都是各个名校、各个专业里的佼佼者,聪明人,再不济也得是人精,是资本熏陶下二代,是八面玲珑的高情商者。

  想办法混进去,哪怕是做底层工作也无所谓,只要你有觉悟有心思,总会慢慢升上去的。

  你周围这群优秀的同事会是你的宝藏,不管是任何层面。

  2.进不去大公司,就紧紧跟着创业公司的聪明人,近距离观察ta的处事、思维。

  如果你没本事或者身边没有大公司,那也不要进那种暮气沉沉的老公司。

  选择那些有活力的创业公司,那些在创新、在寻找新机会的公司,那些在为社会解决问题的公司,那些路子正、老板聪明的公司(通过面试聊聊就能判断出来)。

  小公司也没关系,找那种层级区隔不严重,可以直接和老板对话的,近距离观察聪明人的思考逻辑,绝对获益匪浅。

  你要相信一件事,能够比你早成事儿的人,肯定有比你优秀的、高维度的部分。

  或许是思维高人一等,或许是认知强人一步,或者是执行与众不同,但归根究底人家肯定有什么过人之处。

  这部分就是人家的格局学。

  不要一天到晚觉得老板傻,人家再傻也肯定有比你强的部分。

  如果他是个全面傻,那你还跟着他,那只能进一步说明你确实不咋地,连换了傻老板的能力都没有。

  注意,我的前提是,找有活力的,在创新的,在解决问题的,路子正的公司。

  你找一个二代开的烧钱公司,或者找一个本身就半死不活的公司,老板脑子不好使,同事都在混日子,你迟早也会被同化。升什么格局,能不被鸡毛蒜皮烦死就不错了。

  3.公司和学校都不咋地,就想办法找大格局的/聪明的/不同领域的人交往、聊天、提问。

  如果你实在是处于低谷,或者周围一点好的工作机会学习机会都没有,那就别寄希望于圈子了,跳出来,自己找牛人谈话。

  新媒体圈子里有个叫剽悍一只猫的,一开始就是个公司的普通员工,人到中年觉得后半辈子就这样的话不太行,于是索性辞了工作,每天主动去联系勾搭各个行业的大佬,写作的大大等等,各种采访交流,刷新认知,靠这个开始写稿做个人品牌,做自己的训练营,现在相当成功。

  我也一样。

  如果你读过我的一些内容就应该知道,我有很多内容都是通过跟高阶人士聊天得来的。

  一部分是源于之前的工作性质,天然有采访和对话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我自己会抓住这些高能量的人,进行交谈和提问。

  比如通过知乎结交,比如去参加一些行业会议,比如去别人的公众号下面留言,比如通过年长的朋友一起吃饭认识,还有一些在旅行途中、在社交场所遇到的。

  倒不是我运气有多好总能遇到大佬,而是我会主动搭讪+识别聪明人,并且在意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输出的认知,展现的格局。

  比如上文提到的大佬就是他在知乎给我留言认识的,我自己也会给别人留言、发私信,希望有机会可以见面聊天。

  三十几岁不结婚的德扑职业女玩家是在姐妹聚会上认识的,她让我重新认识到女性独立的可能性;

  28岁做活动创业的小姐姐是在活动上认识到,采访她让我意识到收入方式对人思维的突破性改造;

  65岁的香港老富商是在酒店吃早餐的时候认识的,和他聊天让我明白从香港看大陆的视角原来是这种感觉;

  30多岁、在上海有三套房的全职妈妈是在咖啡馆搭讪认识的,她给我详细讲了上海目前的中产阶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真实的想法和危机到底是什么,窥见教育的内卷化。

  他们未必都是格局大,但是有的群体独特,有的头脑聪明,有的事业有成,有的是我从未涉及的领域。

  和这些人交往,交流,提问,不论对错,对自己固有的思维本身就是一次升级和挑战。

  4.看高质量的采访,看那些大格局的、聪明的、有卓越成就的人都干了什么,怎么想的问题,怎么做的选择。

  没有圈子,也没有人,那就看二手资料吧。虽然比起一手的会差很多,但是依旧是从外部打破自己原本层次的一个路子。

  什么是高质量的采访,央视的,BBC的,权威媒体的。

  董卿,杨澜,白岩松,康辉,易立竞。或者直接去看官方出的牛人纪录片,看各个领域的这些大才是怎么想事儿,怎么做事儿的。

  一个能脱口而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这种精辟句子的人,格局小不了。跟着他们走,不吃亏。

  看也不要傻看,边看边想,人家是怎么做出的这个判断,怎么思考的,基点是什么,如果是你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5.看高净值书籍,看关乎底层逻辑的书籍。

  真的想提高格局,不要看傻书,傻文章,看经过时间认可的,权威的,关乎底层逻辑的书、文章、杂志。

  什么是底层逻辑?

  政治,经济,历史。

  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基础,历史学脉络。

  再想升级的,跳出人类,看地球逻辑。

  生物,地理,科学。

  物种进化和演变,地理动荡和变迁,物理化学基础原理。

  这些,挑专业的,被认可的,专业推荐的,看。

  边看边结合现实思考,妙用无穷。

  什么是经过时间认可的?

  这不用我说了吧,上年头的好书呗。

  什么是权威的?

  比如同样看碎片文章,你看三联、看天下、新周刊、第一财经、人物,肯定比90%的新媒体文章写得好(包括我)。

  他们是有正经编辑审稿的,是有严格规矩的,是有门槛的。

  门槛就是格局。

  去找那些有门槛的东西,不管是认知层面的门槛(比如财经类历史类)还是本身规矩上的门槛(比如正经出版社,有编辑审核),你比别人多迈过一个门槛,你就有机会多上去一点,多打开一点,多认知一点。

  6.经事儿,去闯。

  以上五条都是向上找,这条,向下找。

  躬身入局,方知世事。

  能讲究,能将就,才是大格局。

  年轻时吃过苦的人,格局总归会比一路顺风顺水的人大一些。

  因为见过世面,见过艰难,知道人间的辛酸疾苦,对之后遇到的很多难事儿也能甘之如饴,因为“不过如此”;对于失去一些东西也会不在意,因为知道最差也“不过如此”。

  所以,去经些事儿,去闯一闯,试一试,格局就和鼻孔一样,越撑越大。

  如果是学生,自己背着包坐绿皮车独立去一个新城市走走;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有分量的、有挑战的比赛;试着像大人一样做点生意,和人谈判,争取机会和资源;试着去做一些疯狂的、了不起的、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已经上班了,试着挑战自己过去不敢做的事,比如公开演讲;比如挑战自己的偶像包袱,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比如挑战自己的刻板印象,去和曾经不屑的群体对话;比如放下身段,实实在在做点事。

  《三十而已》里让我最佩服的不是砸几十万买个包,那不牛;一个昔日阔太能够穿着T恤牛仔裤挨家挨户的卖茶叶,这才牛。

  7.利用关键问题自我追寻,朝着正确的方向笔直向前。

  大佬那天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当时在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不出来。所以我觉得,既然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那就至少先做点有意义的事儿吧。”

  在这个念头的支撑下,他考进了北大。

  因为当时他高二,考北大成为国家栋梁就是他能看到的最有意义的事儿。这就是决定命运的关键问题之一。

  时时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儿,如果不是,那我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儿。

  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设立关键目标,笔直向前。

  我们很多人格局小,满脑子屁事,真的是因为闲的。

  找一个令自己想到都觉得很牛的目标,做点有意义的事儿,那些闲事就真的排不到心上了。

  一天到晚想屁事,格局自然越来越窄。

收起阅读 »

在美留学生求职,简历这些常见问题请绕道

许多准备来美国留学或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面临转校找博士后或工作时,经常需要提供个人简历(CV, Curriculum Vitae)。一份成功的简历,不仅能看出个人的硬实力,良好的写作技巧也有加分作用,相得益彰往往是打动对方的关键。针对学校要求的学术简历(Aca...
继续阅读 »

许多准备来美国留学或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面临转校找博士后或工作时,经常需要提供个人简历(CV, Curriculum Vitae)。一份成功的简历,不仅能看出个人的硬实力,良好的写作技巧也有加分作用,相得益彰往往是打动对方的关键。


针对学校要求的学术简历(Academic CV)和针对一般政府机关或公私立企业所使用的简历(resume)是有不少差异的。这里我们介绍留学生最常用的学术简历。



一、寻找范本


一般写作学术简历都可以上网找范本。大部分的范本是Word或者Latex格式,在此建议用Latex写作。不同于Word的所见即所得,Latex是一种所思即所得的文档编辑方式,有一套语法需要掌握。因为Latex在学术界应用广汎,所以趁早掌握为好。

Sharelatex和Overleaf等网站都可以在线编辑Latex,而且都有不少优质范本可参考。当然,如果你熟练Latex也可以自己制作更具个人特色的范本。只是学术简历以简单大方为要,太过花哨的反而成拙,不推荐使用。黑白或彩色的范本都可以选取。



二、选用主流字体


范本一般都自带字体,但最好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要求或者自己的喜好。学术简历除了开头的工作位址联系方式等可以用小号字体外,其他最好都是10+字号。有些学校或职位的申请对字号有要求,也要注意符合标准。同时尽量选用主流字体,如Calibri,New Roman等等。也可以尝试用一些看起来比较专业或好看的其它字体,但避免圆躰字、花躰字等非主流字体。



三、格式要一致


范本都是带有格式的。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一些范本不容易控制的格式。比如有不少同学在写作简历时,不太注意时间的排版。例如在教育背景部分(Education)可能是先时间再学位,例如:


2008-2012, Bachelor of Science


或者分两行写:

Bachelor of Sci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2008-2012


然后在研究经历部分(Research Experience)可能又把时间放在后面了:

Research on blabla, 2010-2011


类似这样的最好统一格式,比如时间统一靠左对齐。这样简历看起来会更加专业清晰。



四、层次感清晰


大部分优质范本都有不错的层次感,但最好再检查一下。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粗体字,不同颜色,以及高亮等方式来区分各层次。如果自己制作范本,要注意每个层次也要统一格式,避免出现在一个部分用颜色—高亮—粗体,在另一部分次序颠倒或用错颜色。



五、用词要规范


这是国内准备来留学的同学常犯的错误。比如课外活动要用Outreach而不是After class activity;会议论文是Conference proceedings而不用Conference papers,等等。避免此类错误的简单方法是看看本专业相关教授的简历,尤其是年轻教授的简历往往都很专业。



六、简洁明了


简历一定要简洁。有些同学在写研究经验(Research Experience)和课外活动(Outreach)等部分常常容易写一段描述,例如:

Research on blabla

The goal of this project is blabla. We performed blabla calculation. Our results were blabla.


虽然可能是一段很短的概括性描述,但是并不简洁。一种处理方法是用条列式:

Research on blabla

Performed blabla calculation

Obtained blabla results


每个项次写一句话,分最多三到四个项次。


还有一种情况,尤其常见于准备申请留学的同学们,就是由于自己经历较少,于是事无巨细统统放进简历中。这个习惯很不好。要知道,负责审查的委员会(Committee)不是按简历的长度来做决定的,而是根据内容判断的。审查委员会面对成百上千的申请,他们不是抱着“我要找出这个申请人的闪光点”的心态,而是“为什么我不想继续看这个申请,给他发拒信”的心态。所以将啰唆小事放在简历里只会冲淡你的优势,加快审查委员会发拒信,没有任何好处。



七、不失细节


虽然简历要简洁,但必要的细节还是要有,尤其是很多同学会忽视量化自己的成绩。比如你获得了优秀学生奖(Outstanding Student Award),那麽你有多么优秀呢?这时就要加上年级前三名(3 out of 120)或者百分比(1%)等描述来量化这个成绩,例如:


优秀学生 (前1%)

Outstanding Student Award (Top 1%)




又如你在学校的什么活动中表演了弹钢琴,如果用“于某大学某活动中,在众多人面演奏钢琴”(Performed piano in front of many student during blabla university event)就不太好,应该用“于某大学某活动中,在500多名观众演奏钢琴。”Performed piano at blabla university event (500+ audience)。

收起阅读 »

金融科技十大趋势预测:人才就业出口宽阔

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正跃上新风口。一方面,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加注金融科技砝码。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近日召开了金融科技专场校园招聘,2019年将在金融科技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快速崛起,腾讯、360金融、...
继续阅读 »

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正跃上新风口。

一方面,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加注金融科技砝码。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近日召开了金融科技专场校园招聘,2019年将在金融科技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另一方面,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快速崛起,腾讯、360金融、乐信等多家巨头近日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金融科技收入增长迅猛,其中360金融2018年净收入同比增长464%。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也愈加紧密,金融科技发展生态正在形成。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为民企融资、金融防风险带来新的环境,但同时也为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监管层近期密集释放的信号,金融科技将获更大力度政策支持,金融科技监管也将同步趋严。

未来,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将接近2万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技金融服务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仅仅达695.1亿元。之后呈现高速增长状态。

2016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正逐渐从用户流量驱动向金融科技驱动转型。虽然目前我国金融科技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是我国尚未成熟的金融市场给予了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土壤。

截止至2017年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总规模达到6541亿元左右,同比增速55.2%。根据测算: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总规模达到9698.8亿元,同比增速48.3%。目前金融科技服务于金融机构,更偏向实际金融业务的后端,并不是金融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一环,因此短时间内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很难迎来爆发式增长,或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稳定增长,并预测在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将达19704.9亿元。

2013-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中国金融科技十大发展趋势分析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不断融合,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数据价值持续不断的体现并释放出来,金融业务环节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金融解决方案创新推陈出新。

开发银行、无人银行、资产证券化、数字票据、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业务在科技的赋能下由概念逐步变为现实,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由概念阶段到实际应用,金融作为最先拥抱技术的领域,也会摩擦出新的火花。

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体现在十个方面:

01开发银行

开放银行是银行通过开放应用编程接口(API)对外开放服务。即指银行把自己的金融服务,通过开放平台(OpenAPI)等技术方式开放给外部客户(企业或个人),客户可以通过调用API来使用银行的服务,而不需要直接面向银行。银行通过API的开放开展跨界融合,实现银行与银行、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银行与跨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与场景融合,极大拓展了银行服务的生态。

开放银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银行转型的新浪潮。“开放银行”概念起源于英国,20181月英国9家银行共享数据,首次落地开放银行理念。20187月,浦发银行在北京率先发布“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标志着国内开放银行的首家落地。随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纷纷展开探索,通过开放API, 实现金融和生活场景的链接。

API Bank为代表的开放银行4.0时代即将到来。未来,银行的商业模式将从B2C变为B2B2C,服务标准也将从标准NPS升级为整合型NPS。随着金融服务嵌入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场景在前,金融在后的跨界生态圈将成为主流。虽然目前开放银行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未来,银行的账户功能、支付功能、理财产品、贷款产品等将势必形成标准化的API集中输出,成为打通跨界生态的接口。

02无人银行

无人银行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减免传统银行的人力使用。通过运用生物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挖掘、人工智能、VRA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替代传统银行的柜员、大堂经理、引导员等岗位,为客户提供全自助式的智能银行服务。

银行人力减少是目前大势所趋。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实现了人力的部分替代,少数银行试点几乎实现了厅店全替代。至2018528日,我国银行物理网点共退出4591家,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银行退出网点数目同比增速平均是55%。截至20186月底,四大行员工数与2017年底相比,减少已超过3.2万人。

短期内无人银行将仍处在试点阶段。目前建设银行已经开启了无人银行试点,通过更高效率的智能柜员机替代柜员、保安、大堂经理,刷脸刷身份证替代人工验证的方式,覆盖90%以上现金及非现金业务。尽管无人银行为银行网点转型打开探索新路径,但目前银行业务还难以实现百分之百无人化,例如需要安排保安值班;客户在智能终端上开卡、汇款时,出于安全风险考虑,也会安排工作人员现场服务。因此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无人银行仍将作为探索性的试点存在。

03量子计算与金融

量子计算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的新型计算模式。普通计算机使用比特(bit) 01的两种状态存储数据,而量子计算机的存储单位量子比特,除01外, 同时还可以实现多个状态的相干叠加态。所以, 基于量子计算的量子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状态,记录和运算信息,其存储和运算速度都能远远超越传统通用计算机。例如使用超级计算机分解一个400位的数字,需要60万年,而用量子计算机只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

量子计算的应用能极大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量子计算由于其超强大的计算能力,可应用于在金融业多个方面。例如金融高频交易,利用算法根据预先设定好的交易策略自动执行股票交易,在达到相同结果的前提下,量子计算比传统计算机的速度要快得多。再比如诈骗检测,利用量子计算机的快速学习的特点,能大大加速神经网络学习速度,迅速打击新兴的诈骗方式。

量子计算也可能会为金融业带来巨大风险。量子计算在计算速度上的飞跃式提升,也可能会对现有金融体系带来威胁。例如目前正在使用的许多公钥密码系统,在量子计算极大的计算性能下,很有可能会遭到破解,这些将严重影响互联网及各地数字通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对现有的安全系统和管理机制造成大范围和系统性的破坏。因此,在量子计算机瓦解当前密码体系并实现商业化之前,必须建立量子安全解决方案形成安全的过渡。

04
5G
与金融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之后的延伸。5G概念由标志性能力指标“Gbps用户体验速率和一组关键技术组成。5G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两方面。在无线技术领域,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和全频谱接入等技术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网络技术领域,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新型网络架构已取得广泛共识。

5G将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实现金融场景的再造,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生机。5G技术的热点高容量场景,将为用户提供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网络极高的流量密度需求,该技术场景将有效提升移动端金融服务的速率,减少因网络延迟造成的支付卡顿等情况,同时速率的提升也有助于通过AR/VR技术进一步丰富支付模式,提供更加真实的场景体验;5G技术的连续广域覆盖场景还可有助于银行无人网点的部署,通过AR/VR技术将金融服务带到此前网点无法覆盖的偏远地区,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此外,5G面向物联网业务的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还将通过实现万物互联,获取海量、多维度、相关联的人、物、企业数据,进一步优化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估、资产管理等相关金融服务,实现更多丰富场景的探索。

5G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投资空间,引发金融高度关注。5G一方面提供更快的速率和更高的带宽,促进移动互联网进一步的蓬勃发展和人机交互新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还将实现机器通信,千亿量级的设备将接入5G网络。5G还将与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无人驾驶等技术相结合在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医疗、金融等领域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此外,5G网络还将是能力开放的网络,通过与行业的结合,运营商将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开放业务生态,拓展新的业务收入模式,目前中国移动已经联合战略伙伴打造了百亿级规模的5G投资基金,国内外险资、券商、阳光私募、风投等众多机构,也早在2017年成立了数十支5G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未来5G及相关产业将持续引发金融高度关注。

05移动金融安全

移动金融指的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的总称,移动金融安全指的是移动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安全。当前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加速了金融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向移动化逐步转型。移动金融丰富了金融服务的渠道,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央行印发《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安全可控”作为移动金融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了移动金融安全的对于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发展的保驾护航的地位。

移动金融在创新与安全的博弈中发展,安全问题愈发引起重视。随着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行业移动应用日渐成为金融服务及产品的重要支撑手段,移动金融未来将继续在规模和创新上发展。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给移动金融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风险。移动金融应用中频发木马病毒、支付安全、敏感信息泄露、身份认证绕过、仿冒等安全问题,引发了监管部门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移动金融安全成为金融创新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保障。

个人信息安全是移动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频发。移动金融应用中隐私窃取类恶意应用占比最高,用户个人信息受到极大威胁。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推动移动信息安全建设。

生物特征识别兼顾安全与便捷,成为移动金融安全关注的热点。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基本成为移动智能终端的标准配置,逐渐成为了金融业务中新型用户身份核实和认证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10月颁布金融行业首个生物识别技术标准《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将安全性和个人隐私保护摆到了突出位置,规范如声纹等生物特征识别的安全应用。

06数字票据

数字票据是一种将区块链技术与电子票据进行融合,实现自动安全交易的新型票据。数字票据借助区块链具有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集体维护、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使数字票据更具安全性和信息公开性,更加智能交易,更加便捷使用。

数字票据可以实现全程高效真实的信息传递,全程自动化交易,以及交易过程全程追踪,提高用户隐私保护。区块链具有点对点传输,采用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的优势,保证数字票据的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数字票据利用区块链提供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实现票据的自动抵押、清付和偿还,避免交易风险。并且,所有交易都被记录在完整的“时间链”上,一旦有违约行为发生,可以追溯其责任,并且通过隐私保护算法保护参与者隐私,可实现参与者在区块链上的匿名性。

上海票据交易所数字票据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工行中行浦发等银行参与其中。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已在2018125日成功上线试运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杭州银行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结合区块链技术和票据业务实际情况,对前期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使结算方式更加创新,业务功能更加完善,系统性能不断提高,安全防护不断加强,隐私保护更加优化,实现实时监控管理。

07数字资产证券化

数字资产证券化是将数字资产转化为证券的过程。将域名、商标、品牌、数字货币、游戏装备、账户号码等相关缺乏市场流动性的数字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

数字资产证券化目的在于获取融资,以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数字资产是文化产业的创新蓝海,是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是文化互联网+”的文化大产业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域名、商标等数字资产缺乏市场流动性,通过数字资产证券化,有效打破刚性兑付,有效盘活巨大的金融资产和社会的存量资产,能把缺乏流动性但有收益性的数字资产设计成证券化产品卖出去,收回现金,提高流动性,进而获得融资。

数字资产证券化是区块链的最佳实践场景。我国央行货币研究所也在不断探索数字资产证券化区块链平台,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储存、去中心化的特点,保证了以及底层数字资产数据真实性,且不可纂改,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及可靠程度,有效解决了机构间费时费力的对账清算问题,降低数字资产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08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是为满足消费者具体消费需求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是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用于购买装修、旅游、电子产品、教育、婚庆等具体的消费需求的个人消费贷款服务。除银行提供的贷款服务外,接触较多的消费金融服务有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蚂蚁金服的“花呗”、苏宁的“任性付”等以及被大众接受的P2P小额理财服务。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定义,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

未来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巨大发展空间。2018 年,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特别提到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消费主体的8090后,更愿意通过借贷的方式满足产品购买需求。同时,随着消费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金融会向二三线城市下沉,各类金融应用场景需求增多。

金融科技助力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和风控体系建设。目前, 我国消费金融存在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产品创新不足、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消费金融开发更多的产品应用场景,提升消费者体验,激活和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建立构建完善的风控运营体系,解决消费金融面临的征信记录缺失、运营经验缺乏,降本增效。在科技的驱动下,消费金融将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运营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驱动下的产品创新和风控体系的建立将为消费金融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9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可以显著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智能客服系统是利用机器学习、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处理金融客户服务中重复率高、难度较低且对服务效率要求较高的事务,如服务引导、业务查询、业务办理以及客户投诉等业务。目前应用的智能客服场景有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语音导航、智能营销催收机器人、智能辅助和智能质检等。

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都在加大智能客服的探索和应用。金融机构在线上线下对智能客服系统应用广泛,网站、App客户端等线上智能客服服务系统能够实现自动理解客户问题并进行解答和办理简单业务。在线下网点的智能化进程加速,逐步推广无人银行,智能机器人、智慧柜员机、VTM机、外汇兑换机等大量智能自主终端,大幅减少人工服务成本,使客户获得更满意和周到的服务体验。同时,互联网企业在智能机器人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这些金融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客户服务。

智能客服系统逐渐渗透到金融业务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目前,智能客服系统已经能够代替人工客服为客户解决许多简单、重复的问题,为金融机构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对服务的及时性、移动性、多渠道性提出更多的要求,智能客服的应用为金融机构留住更多客户,提供全天候及时、便捷的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在智能客服的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数据通过智能客服积累和沉淀下来,为精准营销和业务流程优化提供参考。同时,智能客服系统利用大量完备的用户数据,逐渐承担起更多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的金融业务。

10不良资产处置的科技运用

科技带来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创新发展。不良资产可分为股权类资产、债券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不良资产处置有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以及债转股、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实物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处置模式,如不良资产综合处置平台,众筹投资、撮合催收等。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不良资产处置任务艰巨。不良资产率的持续攀升,政府鼓励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据银保监会称,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9%,为10年新高,截至12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万亿元。在经济新常态下,风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处置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银行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纷纷与互联网企业合作,通过网络平台模式进行不良资产的拍卖,涉及股权、债权和各种实物抵押物,取得良好效果。

金融科技已经在多个环节开发实际应用场景。科技运用可以快速发现资产价值,减少错配情况的发生,同时,可以显著提高信息互通,提升效率,提高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率。目前金融科技已经在多个环节开发应用场景。如在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优化催收策略,同时,实现催收业务流程自动化,缩短处置的时间周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信用风险的精准定价;区块链分布式记账解决信用机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优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流程,缩短处置周期,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收起阅读 »

大学生找工作,为什么听到“群面”两字就崩了?

  11月下旬,不少应届生的秋(冬)招进度条还在艰难推进中:  上校招官网查查进度——“我去,怎么又不合适?”  进系统查一下状态——怎么流程已终止?  收到新邮件,心里一喜,是不是发offer了。结果点开一看——“您已进入本公司人才库”。  好不容易过了网申...
继续阅读 »

  11月下旬,不少应届生的秋(冬)招进度条还在艰难推进中:

  上校招官网查查进度——“我去,怎么又不合适?”

  进系统查一下状态——怎么流程已终止?

  收到新邮件,心里一喜,是不是发offer了。结果点开一看——“您已进入本公司人才库”。

  好不容易过了网申,过了笔试,熬到群面环节,没想到却一键开启了“噩梦模式”。它号称求职中的“灭霸”,打个响指都能阵亡一片,是整个招聘中最大的刷人环节。

  精神抖擞地进去,神情恍惚地出来,这都是常态。一场群面下来,脑子里只剩下四个字——群魔乱舞。

  说群面是应届生的“校招噩梦”,真的毫不夸张。

  群面的一百种死法

  恶名在外的群面,其实就是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又名——

  “群殴式面试”、“职场版狼人杀”、“现当代版十大酷刑之一”、“多人版斗地主”、“优雅撕逼现场”、“角色扮演翻车现场”、“戏精抢戏加戏现场”、“大型社恐自闭现场”……


5de7e51d32e440a6db3905341436be68.jpg  

  在群面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大坑小坑总有一个能坑到参与者怀疑人生。

  比如,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两个大佬之间的battle是“主要战场”,夹在中间的本科生纯属“侧翼误伤”。根本插不上话,只能静静地看各位大佬装逼,默默在心里唱着阿杜的“我不应该在这里,我应该在车底”……

  比插不上话更惨的是,一开口就被一条船上的自家队友疯狂狙击。

  本人开创了群面领域的又一新角色---被反驳者。我不说话的时候谁也不说话,我一说话,八九个人站起来反驳我!怀疑除我以外其他人的群面论题是斗地主???( 奶糖妈妈)

  结果,好好的团队协作,硬生生变成了撕逼大战。平时说话温声细语的文静女孩,也可能会被激烈的小组氛围带偏,全程保持一种喝大了的状态,化身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撕逼斗士”。

  事后,晕乎乎走出考场,脑子里只剩下疑问三连:我是谁?我在哪?我干了啥?

  还有人老老实实当一个不争不抢的listener,全程佛系小透明,结果结束前毫无防备地被cue到,求当事人当时心理阴影面积。

  比起往年,今年的群面尤其惨。2020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很多线下群面改成线上群面。而线上群面的体验观感更恶劣。

  一个群面参与者在社交平台分享今年9月初的群面经历:

  一群高材生叽叽喳喳,你一嘴我一嘴。一个屏幕装不下12个人,你甚至不知道谁在说话。跑题的、思维跳跃的、aggressive的、组队的。一堆专业名词和英文缩写堆砌在一起,观点输出的时候还不忘带上自己曾经的项目,最后输出的成果也未见得多有建设性。

  上一秒还在群情激辩,下一秒网卡掉线,有人不得不在网速最好的厕所马桶上完成了线上群面。

  校招“噩梦”群面,到底难在哪

  都说群面九死一生,可它到底难在哪?

  群面之所以难,就难在它的不可控性、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

  有人这么形容群面:“群面分一起做案例和分组辩论。前者类似与大家一人放一样食材做火锅,结果发现有的人放的是屎,后者类似于几个人互相扔屎,最终溅到每个人身上。”

  话虽糙,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群面的核心,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竞争者组成的团队游戏。

  一个高效能的团队里的成员是怎样的?

  一个团队分层模型给出了这样一个最佳拍档的画像:他“情绪稳定”,不会因为压力而产生焦虑、紧张情绪;他性格外向、开放,具有一定包容性和服从性,同时具有“责任心”。具备这样特质的团队成员,最有利于团队绩效。

  但在无领导小组里,与你同舟共济的,是猪队友还是神仙队友,只能凭运气。

  无领导小组讨论一般采取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如报数。而同一岗位的应聘者的学历层次、年龄、性别、专业背景、能力可能差异巨大,随机分组也很可能会分到“死亡之组”。

  除此之外,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隐性的角色分工,也会对整个小组讨论的走向、节奏、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

  就拿无领导小组中的灵魂角色leader来说,往往是成员中最早对题目做出清晰框架分析的人,因此在面试早期就会出彩,“掌控”整场节奏。

  综合起来,leader角色是群面中发言和表现最多的“灵魂人物”。谁来当leader最合适?

  一项试验中发现,在小组成员互不了解的无领导小组面试场合中,自恋者更容易取信于小组成员,并顺利成为小组中的leader。

  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更富创造性,但却擅长将自己的观点推销给他人。与此同时,他们擅长形象管理,且常常拥有迷之自信,总之让人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很不错很靠谱。

  实际上,另一项研究刚好显示,无领导小组的leader角色与智力的相关性并不高,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那个。无论是毛遂自荐还是同组队员一起pick的leader角色都是社交达人,常见的最突出的特质是自信、社交能力强和性格外向等。

  换句话说,想抢leader角色,嘴炮输出的技能是关键。而这些短时间内“盲选”出来的“小组灵魂人物”是否有能力胜任自己的角色,这真的不好说。

  翻一翻往年的群面吐槽贴子,就能看到不少吐槽猪队友抢了leader角色却结果发挥失常,直接成了“团灭发动机”,整个小组“无人生还”。

  leader角色就属于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角色。若是面试官宣布讨论结束,此时小组内还没给出一致意见,那么leader也是第一个被淘汰的。

  退一万步讲,无领导小组面试的临场发挥还不错,队友也靠谱,你就稳操胜券了吗?

  别高兴太早,面试中还有一些隐性的天花板横亘于每个人之间,比如颜值。

  人们判断出对方的面孔吸引力的高低,只需要13毫秒。也就是说,即使一闪而过的有限视觉信息,我们也能迅速判断其面孔是否具有足够魅力。

  而相貌出众的个体总是会被推测出有很多积极的人格特质。比如,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善于交际、更快乐、更成功。

  美貌还拥有“变现能力”,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美貌津贴(beauty premium)”。一项对劳动市场的调查发现,高颜值的人薪水比相貌平平的人高5%至10%。即使犯了同样的错误,一项模拟陪审团的审判结果发现,长得好看的被告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所受惩罚更轻。

  在无领导小组面试中,这样的颜值天花板也很有可能存在着。

  三家不同公司的八名面试官曾对同一所美国州立大学的64名金融专业和工程专业应届生进行评估,为企业选拔销售和管培生。他们提供的评价维度里,除了常见的镇定、机智、主动性、控场能力、公开演讲的能力、适应性等考察要素外,外貌作为一项单独指标也赫然在列。

  内向社恐,就不配拿到offer了吗

  当然,群面或者说无领导小组这种面试方式,其实未必不靠谱。

  无领导小组讨论这项面试技术,脱胎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军官人才的选拔。正是因为选拔效果实在太好了,后来英美的公务员、军官选拔以及500强企业人才选拔也开始普遍借鉴。

  可以说,无领导小组是有底色的。它一开始就用于选拔领导型、管理型人才,它的测评要素侧重于领导型人格的某些特质考察。

  所以,群面的应用范围很有限。它更适用于那些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岗位人员的选拔,比如公务员、企业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部员工、销售人员等。

  问题就在于,在中国,被当成万金油的“群面”已经烂大街了。尤其是在校招中,大中型企业常把群面作为首面敲门砖。

  即使是不善言辞的理工男、技术宅,想要拿到心仪的offer,不到群面中走几趟是不大可能了。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无领导小组在技术类岗位方面效度不高。

  说到底,群面的本质是一场“有限资源“的争夺战——表面上,这些无领导小组的角色分配只是一个头衔,实际上还分配着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和“表现时间”。

  且不论发言的观点和质量如何,最直观的群面的发言时间和最后评级得分有高度的正相关。

  对于拿到leader角色的人来说,发言时间多意味着能更好地表现自己、对小组有更高的贡献率。而对于拿到普通队员这样的小角色的同学来说,就不得不学会“给自己加戏”。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内向或是相对慢热的同学来说,群面就是一个大型的陌生人社交场合,一不小心就坐成了一尊眼观鼻、鼻观心的雕像。

  内向者的大脑通路与外向者不同,由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分支主导。

  当内向者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紧张状态下,脑子里高度紧张地思考:我该做些什么?这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活跃状态,指导内向者的生理反应是这样的——瞳孔缩减,减少光线进入;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减少氧气消耗;肌肉开始放松,消化分泌和排泄增加。向外的注意力减弱,向内的注意力增加,让身体的反应慢下来。

  于是你就看到这样的两种极端情况:压力情境下,外向者越说越嗨,内向者看起来反应迟钝。

  但在无领导小组面试竞争场合中,似乎给那些有着咄咄逼人性格的人、那些“拼命三郎”太多褒奖,而把害羞、腼腆、内向这样的特质当成一种“缺陷”。

  在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验中,87个学生被划分为4-5组,参加7次无领导小组讨论。每次讨论之后,同组的参与者会对自己和同伴的智力进行评分。结果发现,最初,害羞的组员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得分都比较低,被认为“更蠢笨”。

  而在第二次无领导小组讨论之后,随着接触的增多和日渐熟悉,同伴对害羞组员的智力方面贬损性质的评价逐渐消失了。

  性格内向、害羞和智力能力本身,就毫无相关。

  国内另一项调查显示,在语言学习上,内向与外向者,其实各有长短,内向型学习者在甚至总体上比外向型性格学习者学得更好。具体而言,内向型学习者在精读、听力、词汇语法、听写、完形填空等项目上的表现优于外向型学习者;而外向型学习者则在口语、泛读、写作上占有优势。

  虽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十年期”,但在效率至上的现代职场里,不会有仁慈的面试官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给第二次的面试机会,去深入了解内向者、害羞者的真实能力和特质。

  适合这套规则,留下;不适合这套规则,走人。简单粗暴,省时省力。

  最后,群面pass掉的,很可能是潜力股。有时候,你跟拿到offer的人相比,真的只是差了点运气。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作者:鸣玉


收起阅读 »

真正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的“时间商”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佛祖如是说:“最大的错误就是你认为你有时间。”  时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无形,无价,一旦逝去,就不再回来。  知名励志演说家Jay Shetty在Youtube上发表了一段关于时间的演讲,句句戳心,发人深省:  “人的一生平均可...
继续阅读 »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佛祖如是说:“最大的错误就是你认为你有时间。”

  时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无形,无价,一旦逝去,就不再回来。

  知名励志演说家Jay Shetty在Youtube上发表了一段关于时间的演讲,句句戳心,发人深省:

  “人的一生平均可以活78年。我们花28.3年在睡觉上,这几乎占了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但与此同时有30%的人却为睡个好觉而挣扎着。

  我们在工作上花掉10.5年,但超过50%的人想要离开眼前的工作岗位。时间比金钱更有价值。你能赚更多的钱,却不能获得更多的时间。

  我们在电视和社交媒体上花掉9年。在家务琐事上花掉6年。在吃吃喝喝上花4年。在教育上花3.5年。在梳妆打扮上花2.5年。在购物上花2.5年。在养育孩子上花1.5年。在通勤上花1.3年。

  只剩下9年的时间给我们。"

  年纪越大,越感到时间是一件很玄的东西。

  在30岁之前,大家都在努力优化智商,积极提高情商,所以我一度认为智商和情商最终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但过了30岁之后,才真切感受到,其实大部分人智商相差无几,情商也不相上下,而真正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其实是一个与时间高度相关的道理——一个人如何对待时间,如何运用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选择怎样利用时间,时间就会选择怎样塑造我们。

  01
  时间商
       对待时间的态度
  和运用时间的能力

  2003年,学者斯蒂文·赫尔提出了一个概念——“时间商”。

  所谓时间商,就是你对待时间的态度,以及运用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

  Everything is a trade-off.

  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和收益。

  就像你下班回家之后,在8点到10点这段时间相对自由,你可以选择做很多事情:健身,写作,学习,刷微博,看剧,玩游戏……

  一个高时间商的人,他对时间抱持谨慎态度,善于做出最优选择,总是会主动把时间运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10岁离开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父亲的学徒,靠从事印刷业起家,到30多岁左右成为了美国费城地区最成功的印刷业商人,起草且签署过美国《独立宣言》,头像印在绿光闪闪的百元美钞上,被外界赋予了诸多标签,政治家,教育家,作家,外交家,成功商人,每个身份都金光闪闪,堪称全才。

  这个人的名字叫本杰明·富兰克林。

  如此开挂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如此迅速的提升呢?

  答案肯定不是因为他智商在线,情商感人,因为这个世界上,双商不高但很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真相是,富兰克林很早建立了自己的价值标准,主动去掌控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是被时间支配,而“时间商”是他成就自己的核心能力。

  最能体现他高时间商的,是他运用于人生的「五小时法则」——每天都会花上大约一个小时进行刻意学习,即每个工作日学习一小时,一周五小时。

  这个法则贯穿于他的整个成人期,所做的事情包括:

  早起阅读和写作
  设定美德清单并追踪结果
  验证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组建读书俱乐部
  在清晨和夜晚进行自省

  当富兰克林每天都认真对待那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天都利用那一小时的时间来培养自己阅读,反思和行动的习惯,短期看,他和其他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他对自己时间所做的最好的投资。

  反观我们很多人,一旦有点空闲,就急着去杀时间,微博,抖音,视频,怎么开心怎么来,所以没有获得别人那样的成就,也就理所当然。

  富兰克林的五小时法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高时间商——经过时间,那些看起来最聪明和最成功的人,都是持续和刻意利用时间来思考和学习的终身成长者。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当代中国人的一大硬伤,是对有效时间的低能管理,并因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时间商是一种底层思维,而拥有高时间商的人,在内心建立了一套看待时间和运用时间的价值体系,将时间视为朋友,从而能够在有限的人生里,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投入到那些有价值的习惯里,最终掌握自己的命运。

  “时间商”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它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在有限的人生里能够做好什么,做成什么。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高时间商的人,则需要在以下三类时间上下功夫:

  复时间
  暗时间
  心流时间

  当你在这三类时间里投入得越多,你就越能够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成就自己。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作证。”

  02
  复时间
  将时间投入到
  具有复利的事情上

  沃伦·巴菲特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每周阅读500页书;

  比尔盖茨说,52年来,他每周都会读完一本书。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他每年还会专门抽出两周假期,用于阅读;

  LinkedIn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每天会给自己安排2个小时的思考时间;

  拉里·佩奇会花时间与谷歌的每个员工进行深入谈话,从门卫到技术专家,总是保持在开放的学习状态中……

  这些杰出的成功人物,他们肯定很忙,但他们总是愿意把时间投入到那些长远来看能回报以更多知识,创新和力量的活动。

  也许刚开始,他们每天取得的成果很少很小,但是把时间尺度拉长了看,他们最终都会获得巨大的成就。

  这些投入到具有复利效应的事情上的时间,我称之为「复时间」,就像复利的利滚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小小的习惯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上面富兰克林的每天一小时,就是运用复时间的例子,而我投入于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是典型的复时间。

  刚开始,我也只是简单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完全自嗨式写作,不迎合读者,不受限于别人,阅读的人不多,点赞数也很少。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淌,到现在,我在公众号上写作已经坚持了3年多的时间,读者和阅读量现在也有了质的飞跃,而我个人在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上也上了很大一个台阶,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新的机会。

  所以,在有限的人生里,我们要谨慎地看待时间,将时间运用在那些能够给予你复利回报的事情上。

  哪些层次的活动是自带“复时间”的属性呢?

  1.阅读
  埃隆·马斯克是特斯拉,Space X等多家公司的创始人。

  当人们问马斯克是如何建造火箭时,他的回答是:“阅读”。

  阅读是最公平的,不论你处于什么年龄,处于什么圈层,你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阅读获得想要得到的知识。

  各领域的杰出人才都热衷于这种高回报低投入的学习方式,比如上面提到的巴菲特,比尔盖茨等等。

  当你把时间投入到阅读中,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还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感悟,从而改变我们看问题,做事情的方式,并最终改变命运。

  2.反思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总是会在发现公司运营或策略上的根本错误时,将问题记录在员工公共系统中,然后找时间跟主管们一起反思去寻找解决方式。

  反思是个人改变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指每隔一段时间就回顾一下过去的得失,错过的机会,做错的决定,成功的经验,还有对未来的借鉴和指导。

  有的人,只是多想了一步,却轻易地拉开了和别人的距离。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事实上,在吃一堑之后,如果不进行反思,也不会长一智。不善于反思的人,吃了十堑也不长一智,而善于反思的人,看见别人吃了一堑,自己就能长一智。

  反思,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的能力,但却是后天可以刻意训练的。

  当你将时间持续地投入到反思中,你将获得更高的认知,更有效的行动,从而让自己始终处于不断迭代成长的过程中。

  3.实践
  亚马逊的CEO贝佐斯曾说:“亚马逊的成果是一个函数,计算着我们每年、每月、每周以及每天做了多少实验……如果有10%的机会获得100倍回报,那么你每次都应该去赌一把,即使你仍然会有90%的可能性是失败的。”

  贝佐斯通过长期的实践,才最终建立了整个公司,亚马逊从来不是简单来自于他的突发奇想。

  不管我们读了多少书,反思复盘了多少案例,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

  但即使会失败,我们依然要勇于去实践,去试错,而不是停留在空想里。

  因为只有持续地将时间投入到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提升认知,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就。

  如果你还是感到气馁,请想想爱迪生,他做了50000多个糟糕的实验才发明了碱性蓄电池,9000多个实验才改进了灯泡,但是,直到他去世,他获得了近1100项美国专利。

  所以,问问自己,你准备去做什么样的实践?

  报名参加舞蹈课?加入读书俱乐部?去拿另一个学位?钻研一种新的编程技术?

  不管是什么,生活就是一个实验场,你做得越多,就会过得越好。

  在这个焦虑忙碌的时代,我们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懂得慢下来,认真思考自己的时间应该用在哪里。

  将时间投入到阅读,反思和实践中,你将会在「复时间」的加持下,获得比你原本期待的多得多的回报。

  03
  暗时间
  看似无用,方为大用


  每个人手里的钟表盘指针走得都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

  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就像有人每天都会拿起书来看,但领悟却不见得多,因为在看书的这段时间里,他只是简单地记住书中的东西,没有涉及推理,而只有思考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穿透表面看到本质,这样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才是你的思维时间。

  由此,刘未鹏在《暗时间》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暗时间”的概念——你走路,坐车,排队,跑步,吃饭……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它是“看不见的,容易被忽略的时间”,是“没有产生直接成果的时间”。

  在这些“暗时间”里,如果你总是能够慎重对待它们,把你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情和问题塞给它们,那就能够把你的思维时间用到极致。

  刘未鹏说道:“这些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巨大的效应。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在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的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远。”

  其实,利用“暗时间”来对当下关心的事情和问题进行思考,采用的是大脑里的“发散思维”状态。

  “发散思维”是一种全局思维,相比起在大块时间里的“集中思维”,它能够让外部信息在大脑的各个区域乱窜,天马行空,所以新的想法随时可能冒出来。

  这时候大脑进入到一种“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它会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畅想,然后把不同的想法连接起来,这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就像很多科学家在打盹和散步的时候脑海里依然思索着科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刻忽然闪现。

  有时候,我也会纠结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苦思冥想了好半天依然不得要领。

  这时候,头脑会时常被这个问题萦绕着,我会不自觉地在吃饭的时候想想,上厕所的时候想想,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问题也会突然冒出来。

  而解决办法往往也会出现在“暗时间”的某个瞬间,让我倍感惊喜和兴奋。

  其实,利用“暗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上班的路上,你可以想想今天的工作安排;

  在健身的时候,你可以听一听历史哲学课;

  在散步的时候,你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的规划…...

  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想要找出大块的时间越来越难,“暗时间”却哪哪都是,学会合理利用“暗时间”,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很多灵感也会不期而遇。

  这些看似无用的“暗时间”,实则方为大用。

  而刘未鹏也说:“善于利用暗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04
  心流时间
  临在当下,才能创造价值

  有人问,一个人如何才能有足够的耐心,一步一步地成长呢?

  我的答案是,让自己去重建对于时间的感知。

  现代的快捷生活,让我们在大部分事情的体验上,都能够得到快速的反馈。

  你手指一触及屏幕,手机就会立马给你想要的消息。

  你只要在美团下个单,外卖就能很快送到你家。

  你只要点开视频通话,对面就能够浮现你想要见到的人。

  世界开始以一种急切的方式来塑造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体验,可是,对于现实来说,这种时间感知却并不真实。

  没有一棵树能够突然拔地而起,也没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能够忽然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没有哪件事能随着你的想法即刻生根发芽。

  所有的成长都是需要你沉浸在时间长河里,而让我们沉浸于事情本身的时间,我称之为“心流时间”。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在“心流”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识,重塑内心的秩序,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这样描述他画画时候的状态:“如果你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一定会找到这样的感觉——宇宙和你一起,时间就像水一样慢慢流过你的身体,你只能听到笔在纸上刷刷的声音,甚至连心跳都听不见。你觉得时间空间好像都不存在,你觉得没有一笔是多余的,每个动作都是完整的。”

  蔡志忠先生所描述的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心流”体验。

  之所以他能获得“心流”体验,源自他将自己放进“心流时间”里,沉浸于画画这件事情本身。

  当一个人沉浸在“心流时间”里,那他就能临在当下,也就是他能忘掉过去,忘掉未来,集中于此时,此地,此事,达到一种“无念”的状态。

  当你临在当下之时,那些想法和思绪会自然地从你的内心流淌出来,推动着你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到极致,甚至创造奇迹。

  就像电影《海上钢琴师》里,主人公“1900”本来是乐队的一员,但每次表演的时候,他弹到最后就开始飘了,其他乐队成员跟不上,只好停下来像观众一样看他表演。

  其实,当1900坐在钢琴前的那一刻起,他就进入了“心流时间”里,而于临在当下的状态下,音符自然地从他的手里流淌出来,从未有任何迟疑,也没有任何刻意,如流水一般。

  在“心流时间”里,你就能临在当下,让心灵处于清澈纯粹的状态,这时候就会突然冒出来不知来自何处的“智慧语言”,让你借由所做的事情创造出意义和价值。

  人人都是创造者,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能够利用好“心流时间”进入到临在当下的状态。

  就像阳光洒在一张白纸上,并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你用凹凸镜把阳光聚焦于白纸的一个点上,那过不了太长时间,白纸就会燃烧起来。

  所以,想要利用好“心流时间”,你就要懂得全神贯注地聚焦自己的注意力,时刻保持专注。

  05
  最后的话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在我们的内心,往往会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敦促我们积极努力,希望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激励我们成长;一种声音是规劝我们追求舒适,让我们懒惰自弃,不思进取,限制我们人生的可能性。

  每天晚上睡去清晨醒来,这两种声音都在脑海里相互厮杀。谁会赢呢?

  是那个我们心里更愿意听到的声音,是我们一直浇灌助长的那个声音。

  怎样看待时间,如何运用时间,是一个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而一个拥有高时间商的人,总是会在“复时间”、“暗时间”和“心流时间”上下笨功夫,超越所谓的智商和情商,成为人生的赢家。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