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找工作,为什么听到“群面”两字就崩了?

  11月下旬,不少应届生的秋(冬)招进度条还在艰难推进中:

  上校招官网查查进度——“我去,怎么又不合适?”

  进系统查一下状态——怎么流程已终止?

  收到新邮件,心里一喜,是不是发offer了。结果点开一看——“您已进入本公司人才库”。

  好不容易过了网申,过了笔试,熬到群面环节,没想到却一键开启了“噩梦模式”。它号称求职中的“灭霸”,打个响指都能阵亡一片,是整个招聘中最大的刷人环节。

  精神抖擞地进去,神情恍惚地出来,这都是常态。一场群面下来,脑子里只剩下四个字——群魔乱舞。

  说群面是应届生的“校招噩梦”,真的毫不夸张。

  群面的一百种死法

  恶名在外的群面,其实就是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又名——

  “群殴式面试”、“职场版狼人杀”、“现当代版十大酷刑之一”、“多人版斗地主”、“优雅撕逼现场”、“角色扮演翻车现场”、“戏精抢戏加戏现场”、“大型社恐自闭现场”……


5de7e51d32e440a6db3905341436be68.jpg  

  在群面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大坑小坑总有一个能坑到参与者怀疑人生。

  比如,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两个大佬之间的battle是“主要战场”,夹在中间的本科生纯属“侧翼误伤”。根本插不上话,只能静静地看各位大佬装逼,默默在心里唱着阿杜的“我不应该在这里,我应该在车底”……

  比插不上话更惨的是,一开口就被一条船上的自家队友疯狂狙击。

  本人开创了群面领域的又一新角色---被反驳者。我不说话的时候谁也不说话,我一说话,八九个人站起来反驳我!怀疑除我以外其他人的群面论题是斗地主???( 奶糖妈妈)

  结果,好好的团队协作,硬生生变成了撕逼大战。平时说话温声细语的文静女孩,也可能会被激烈的小组氛围带偏,全程保持一种喝大了的状态,化身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撕逼斗士”。

  事后,晕乎乎走出考场,脑子里只剩下疑问三连:我是谁?我在哪?我干了啥?

  还有人老老实实当一个不争不抢的listener,全程佛系小透明,结果结束前毫无防备地被cue到,求当事人当时心理阴影面积。

  比起往年,今年的群面尤其惨。2020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很多线下群面改成线上群面。而线上群面的体验观感更恶劣。

  一个群面参与者在社交平台分享今年9月初的群面经历:

  一群高材生叽叽喳喳,你一嘴我一嘴。一个屏幕装不下12个人,你甚至不知道谁在说话。跑题的、思维跳跃的、aggressive的、组队的。一堆专业名词和英文缩写堆砌在一起,观点输出的时候还不忘带上自己曾经的项目,最后输出的成果也未见得多有建设性。

  上一秒还在群情激辩,下一秒网卡掉线,有人不得不在网速最好的厕所马桶上完成了线上群面。

  校招“噩梦”群面,到底难在哪

  都说群面九死一生,可它到底难在哪?

  群面之所以难,就难在它的不可控性、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

  有人这么形容群面:“群面分一起做案例和分组辩论。前者类似与大家一人放一样食材做火锅,结果发现有的人放的是屎,后者类似于几个人互相扔屎,最终溅到每个人身上。”

  话虽糙,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群面的核心,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竞争者组成的团队游戏。

  一个高效能的团队里的成员是怎样的?

  一个团队分层模型给出了这样一个最佳拍档的画像:他“情绪稳定”,不会因为压力而产生焦虑、紧张情绪;他性格外向、开放,具有一定包容性和服从性,同时具有“责任心”。具备这样特质的团队成员,最有利于团队绩效。

  但在无领导小组里,与你同舟共济的,是猪队友还是神仙队友,只能凭运气。

  无领导小组讨论一般采取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如报数。而同一岗位的应聘者的学历层次、年龄、性别、专业背景、能力可能差异巨大,随机分组也很可能会分到“死亡之组”。

  除此之外,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隐性的角色分工,也会对整个小组讨论的走向、节奏、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

  就拿无领导小组中的灵魂角色leader来说,往往是成员中最早对题目做出清晰框架分析的人,因此在面试早期就会出彩,“掌控”整场节奏。

  综合起来,leader角色是群面中发言和表现最多的“灵魂人物”。谁来当leader最合适?

  一项试验中发现,在小组成员互不了解的无领导小组面试场合中,自恋者更容易取信于小组成员,并顺利成为小组中的leader。

  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更富创造性,但却擅长将自己的观点推销给他人。与此同时,他们擅长形象管理,且常常拥有迷之自信,总之让人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很不错很靠谱。

  实际上,另一项研究刚好显示,无领导小组的leader角色与智力的相关性并不高,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那个。无论是毛遂自荐还是同组队员一起pick的leader角色都是社交达人,常见的最突出的特质是自信、社交能力强和性格外向等。

  换句话说,想抢leader角色,嘴炮输出的技能是关键。而这些短时间内“盲选”出来的“小组灵魂人物”是否有能力胜任自己的角色,这真的不好说。

  翻一翻往年的群面吐槽贴子,就能看到不少吐槽猪队友抢了leader角色却结果发挥失常,直接成了“团灭发动机”,整个小组“无人生还”。

  leader角色就属于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角色。若是面试官宣布讨论结束,此时小组内还没给出一致意见,那么leader也是第一个被淘汰的。

  退一万步讲,无领导小组面试的临场发挥还不错,队友也靠谱,你就稳操胜券了吗?

  别高兴太早,面试中还有一些隐性的天花板横亘于每个人之间,比如颜值。

  人们判断出对方的面孔吸引力的高低,只需要13毫秒。也就是说,即使一闪而过的有限视觉信息,我们也能迅速判断其面孔是否具有足够魅力。

  而相貌出众的个体总是会被推测出有很多积极的人格特质。比如,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善于交际、更快乐、更成功。

  美貌还拥有“变现能力”,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美貌津贴(beauty premium)”。一项对劳动市场的调查发现,高颜值的人薪水比相貌平平的人高5%至10%。即使犯了同样的错误,一项模拟陪审团的审判结果发现,长得好看的被告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所受惩罚更轻。

  在无领导小组面试中,这样的颜值天花板也很有可能存在着。

  三家不同公司的八名面试官曾对同一所美国州立大学的64名金融专业和工程专业应届生进行评估,为企业选拔销售和管培生。他们提供的评价维度里,除了常见的镇定、机智、主动性、控场能力、公开演讲的能力、适应性等考察要素外,外貌作为一项单独指标也赫然在列。

  内向社恐,就不配拿到offer了吗

  当然,群面或者说无领导小组这种面试方式,其实未必不靠谱。

  无领导小组讨论这项面试技术,脱胎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军官人才的选拔。正是因为选拔效果实在太好了,后来英美的公务员、军官选拔以及500强企业人才选拔也开始普遍借鉴。

  可以说,无领导小组是有底色的。它一开始就用于选拔领导型、管理型人才,它的测评要素侧重于领导型人格的某些特质考察。

  所以,群面的应用范围很有限。它更适用于那些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岗位人员的选拔,比如公务员、企业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部员工、销售人员等。

  问题就在于,在中国,被当成万金油的“群面”已经烂大街了。尤其是在校招中,大中型企业常把群面作为首面敲门砖。

  即使是不善言辞的理工男、技术宅,想要拿到心仪的offer,不到群面中走几趟是不大可能了。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无领导小组在技术类岗位方面效度不高。

  说到底,群面的本质是一场“有限资源“的争夺战——表面上,这些无领导小组的角色分配只是一个头衔,实际上还分配着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和“表现时间”。

  且不论发言的观点和质量如何,最直观的群面的发言时间和最后评级得分有高度的正相关。

  对于拿到leader角色的人来说,发言时间多意味着能更好地表现自己、对小组有更高的贡献率。而对于拿到普通队员这样的小角色的同学来说,就不得不学会“给自己加戏”。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内向或是相对慢热的同学来说,群面就是一个大型的陌生人社交场合,一不小心就坐成了一尊眼观鼻、鼻观心的雕像。

  内向者的大脑通路与外向者不同,由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分支主导。

  当内向者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紧张状态下,脑子里高度紧张地思考:我该做些什么?这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活跃状态,指导内向者的生理反应是这样的——瞳孔缩减,减少光线进入;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减少氧气消耗;肌肉开始放松,消化分泌和排泄增加。向外的注意力减弱,向内的注意力增加,让身体的反应慢下来。

  于是你就看到这样的两种极端情况:压力情境下,外向者越说越嗨,内向者看起来反应迟钝。

  但在无领导小组面试竞争场合中,似乎给那些有着咄咄逼人性格的人、那些“拼命三郎”太多褒奖,而把害羞、腼腆、内向这样的特质当成一种“缺陷”。

  在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验中,87个学生被划分为4-5组,参加7次无领导小组讨论。每次讨论之后,同组的参与者会对自己和同伴的智力进行评分。结果发现,最初,害羞的组员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得分都比较低,被认为“更蠢笨”。

  而在第二次无领导小组讨论之后,随着接触的增多和日渐熟悉,同伴对害羞组员的智力方面贬损性质的评价逐渐消失了。

  性格内向、害羞和智力能力本身,就毫无相关。

  国内另一项调查显示,在语言学习上,内向与外向者,其实各有长短,内向型学习者在甚至总体上比外向型性格学习者学得更好。具体而言,内向型学习者在精读、听力、词汇语法、听写、完形填空等项目上的表现优于外向型学习者;而外向型学习者则在口语、泛读、写作上占有优势。

  虽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十年期”,但在效率至上的现代职场里,不会有仁慈的面试官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给第二次的面试机会,去深入了解内向者、害羞者的真实能力和特质。

  适合这套规则,留下;不适合这套规则,走人。简单粗暴,省时省力。

  最后,群面pass掉的,很可能是潜力股。有时候,你跟拿到offer的人相比,真的只是差了点运气。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作者:鸣玉


2 个评论

群面就是要尽全力表现自己,当个演员
群面不仅是摆在明面上的内卷,还要时刻察言观色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