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除的那个实习生,已经月入百万”

「01」

2008年,一个程序员和他的伙伴们在一个没暖气的办公室里抱团取暖,瑟瑟发抖地码代码。

日子苦就罢了,还看不到尽头。

这一行行代码敲到了炎炎夏日,却没有丝毫赚钱的意思。

为此,这个程序员每天例会时,什么都不干,就是被别的部门的同事骂。

因为他们的代码,不仅不赚钱,还随时有新bug。

2010~2012年三年时间,在公司里次次绩效倒数。不少部门的同事都转岗了,觉得在这里干没前途,说不定什么时候整个部门就没了。

甚至有人说程序员是个骗子,5年花掉10亿,但是什么都没做出来。

直到当年那些代码一次次解决突破我们认知的问题。双11无卡顿购物;2015年,承受住了春运抢票高峰。到了今年,帮助我们实现了实时的健康码。

这个人就是阿里云之父:王坚,一个为阿里创造了100亿价值的男人。

在云计算领域,王坚带着一群理想主义者,用了十年时间,把阿里云拉至和亚马逊同一级别,走到了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位置,将一群人脑海中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这个故事每看一遍,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职场上,千万别看不起后浪。

「02」

互联网人一定会反复品味的一个视频:

2006年,在电视上播出的一档创业类栏目中,几名企业家和经济学专家们坐在一起讨论互联网商业模式。

在这期节目里,一个年轻人坐在台下,在一次提问时发表了自己对当时互联网商业的看法。

年轻人站起身,有些局促,面庞稚嫩,但他口中说的是挑战前浪的宏伟蓝图:

“我主要怕各位风险投资商,错过了一个人才(马云),我个人,我对我自己非常有信心。”

他认为电子商务的未来必定是阿里巴巴的。这个验证期限是五年。

当时年轻人的说法没有引起太多重视,毕竟这一切在当初看来,只是一些新奇大胆的设想。

台上的前浪,也逐条反驳了年轻人的观点,言下之意后浪口中的未来不一定会到来。

而在当时的人看来,此刻正当红的商业巨头不可能短时间内被淘汰。

“你还太嫩。”这是当时很多人的态度。

现在,距离当初过去十几年,结果怎么样了呢?

事实上,当初年轻人的口若悬河,成了如今的现状。当时被以为的不可能,后浪们一一做到了。

前浪们,却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当时位居上位的大佬们不知道的是,看似稚嫩的年轻人,在下面做过多少功课,研究了多少数据。

这位年轻人名叫张向东,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先后效力于(清华)海华公司、先锋公司等,不仅在校期间就履历亮眼,后续更是实战丰富。

这位年轻人,对自己热爱的行业全情投入过,所以他的话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当年后浪的稚嫩,看似弱项,但事实再次证明,嫩才经得起折腾,才创造出了无限惊喜。


「03」

之前朋友公司曾经招聘过一个00后。

刚开始朋友对这位“小年轻”有些抱怨,比如他几乎不加班,每天准时下班。

被老员工指派做一些工作时,会直接拒绝。

其实开始,一些老员工,包括他的领导也不是完全理解小伙子的做法,总觉得他我行我素,太过特立独行。

到了试用期月底,这位不加班,不讨好的小伙子,短短时间就解决了部门里的一个技术难题,没到三个月试用期直接转正。

朋友发现,小伙子从不加班,是因为他会用更合理的方式工作。

比如他会统筹项目进度,也会关注重点细节,同时推进,保证事半功倍。

他的才能并不会只用在无意义的加班和做老好人上面。

下班后的时间,他会用来学习和充电。这位年轻人拥有着十分清晰的职场思路:实力才是唯一的硬通货。

火候到了,这位年轻人出手惊艳。

他的专业能力过硬,很多别人要花费时间解决的bug,他很快就能完成。

短短时间,后浪成了公司顶梁柱。

朋友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正的会凭实力说话啊。


「04」

我认识的后浪,都是靠实力说话的新生代。

每一次出手,都能刷新我对后浪的认知。

ta看似太嫩,但是太嫩才经得起折腾。

ta对自己下手够狠,千滚万揉,无惧蒸烤。

ta经得起反复品味,因为每一次热爱都全情投入。

曾经读过一个杂志编辑的自传,最初从实习生做起,每天要做最底层的工作:打杂,要去每个书店探访,要和不同的供稿作家打交道,时常被骂到流泪。

要去做采访,频繁去接触自己不懂的领域,受到打击,重新再来。

但是几年时间,她飞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栏目主编。

后浪,是每一个正在蓄势待发的你。

所谓后浪并非指年龄,而是有实力就能后来居上。

ta是每一个年轻人,也是麦当劳后浪炸鸡。

正如何冰所说,这一次我们可以尽情为后浪打call。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