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四分之三选择就业的北大毕业生进体制,如何看待越来越多名校生选择体制内工作?
11月22日南方周末报道,2020年, 刘华君已从某海外名校研究生毕业,一番求职之后,报考了四川家乡的“乡镇公务员”。到了8月中旬面试那天,她发现,面试环节所有人,都来自“双一流”高校。
和刘华君抱有同样“进体制”想法的名校毕业生正在逐年 增多。2020年8月,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 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2019年 深圳多所中学公布的招聘名单也几乎是清一色“清北”毕业生。
这两条新闻,都曾引发诸如“人才浪费”“大材小用”的大讨论。但这在“清北”生中早不鲜见,在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中,体制对年轻人伸出的橄榄枝,重新焕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包括过去“不被考虑”的乡镇公务员岗位。
北京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 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三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5 个回复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五亿口井 、取名真难qaq
虽然,民营经济,尤其是规模以下的经济业态提供了庞大的就业岗位。但从规模上、产业结构上,国有经济才是我国的中流砥柱,如同主干支撑着国家的基础。
事业编中,教师和医生占了大多数,这二者同样是各种社会服务业态中的支撑性、基础性领域。
既然如此,我国最优秀的学生选择进入广义的“体制内”,有什么奇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