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在聊

懒人在聊

有一些很奇葩的问题
说说GBA

说说GBA

你对GBA有什么看法
实习辣

实习辣

金融/快消/医药/互联网
职场黑话

职场黑话

交个朋友

交个朋友

你是什么型
正在招聘

正在招聘

内部推荐,钱途岗分享
最佳雇主

最佳雇主

好公司,有没有阴暗面
吐槽HR

吐槽HR

那些年,你遇到的HR

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巨大的瞬间,因为工作达不到要求被老板批评,或者你是一个管理者,不被人理解。也有可能业务上止步不前,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挤压都让你达到了能够承受的临界点。  我们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总是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麻烦,永远也解...
继续阅读 »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巨大的瞬间,因为工作达不到要求被老板批评,或者你是一个管理者,不被人理解。也有可能业务上止步不前,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挤压都让你达到了能够承受的临界点。

  我们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总是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麻烦,永远也解决不完。但问题的关键是在面对挫折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稻盛和夫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01

  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几乎每一个人在职场中都是从最底层成长上来的,先是升任初级管理者,慢慢成为高管,一路上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委屈,背后修炼的都是心态。

  当你还是一个普通的员工时,你做的事情或许比别人多,但有可能你的直系老板并不喜欢你。那些业务能力不强、和老板走得近的人,在分蛋糕时拿得比你多。你心里很不平衡,受到了非常大的委屈。

  等你成为了管理者,你又成为了夹心饼干,上面有领导,下面有员工,夹缝中求生存,这时候你依然会觉得委屈。

  当然等你到了高层,你觉得能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别人对你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他们不能理解你。因为你看到了一头大象,而他们只看到了局部,也许他们只看到了大象的一条腿。

  不管你是一个多么卓越的领袖,在你决定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有很多人不认同你,像马云这么厉害的人,当初做支付宝的时候,也被无数人声讨。

  受委屈时,你是如何应对的?在你觉得不行的时候,你有没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你有一颗玻璃心,受不了委屈,那么你很难取得成就,在管理之路上也走不远。在委屈中努力,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02

  没有人从来没有被拒绝过

  当年稻盛和夫刚创办京瓷不久,公司还没有任何名气。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需要不断去开拓新客户,经常上门推销。但是当时的京瓷没有足够的信誉,又没有实绩,上门推销时,总是被冷淡拒绝。

  曾经有一次拜访让稻盛和夫倍感屈辱。稻盛和夫一心只想见到真空管制造部门的技术人员,于是就突然上门拜访。结果门卫让他吃了闭门羹,对方毫不客气的说:“我们不接待没有预约的突然来访。”

  但稻盛和夫不死心,拜访了很多次,最终好不容易见到了相关的技术人员。

  这位技术人员言辞冰冷:“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我们是财阀系企业,只从同一财阀系的企业中采购陶瓷产品。像京瓷这样,既不属于同一财阀,又没有实绩、没有知名度的企业,突然来人推销,我们绝对不可能采购。”

  被强硬的拒绝后,稻盛和夫垂头丧气,同行的年轻销售员情绪也陷入了低谷。这时候稻盛和夫打起精神,说:“被拒绝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思考如何打开困难局面,正是我们的工作。”

  他这么说一方面是鼓励灰心失望的年轻销售员,另一方面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

  早期阿里巴巴的人也有过稻盛和夫这样的遭遇,为了推销中国黄页,被当做骗子,甚至被人放狗驱赶。

  Cherry之前是大学老师,来到阿里做业务,成为了电话销售。最初打电话时,也曾被对方拒绝:“小姑娘你不要跟我讲,你什么都不懂,我为什么要听你讲?”。然后对方挂断了电话,Cherry也觉得委屈。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你遭遇这一刻,觉得委屈时,你会如何面对它。

  03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第一步

  稻盛和夫受到最大的屈辱时,他反而认为是工作的开始。Cherry受到客户的冷遇,来不及玻璃心,而是立马回拨电话给客户,诚恳的对他说:

  “说实话,你是我的第一个客户,我不知道你还能不能想起成交第一个客户是什么样的情形。你是我的偶像,我希望到您的年纪,能够和你一样成功。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成功的故事?”

  Cherry和这位老板聊了两个小时,他也成为了她的第一位客户。后来Cherry不断精进,在做业务时能达到三通电话签一个单子,这也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最高标准。

  所以在你觉得很委屈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管理者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当你受到的委屈越来越多,而你想的不是抱怨,而是要解决问题,那么你的能力将会得到提升。

  有很多人会很关心,怎么样才能够在职场上走得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在遭遇挫折时要如何应对,Cherry给出过教科书般的回答:“解决问题是一个人能力越来越强的唯一途径。”

  因此,在我们觉得委屈时,被拒绝一两次,碰壁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退缩。哪怕是你这次退缩了,下次你依然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逃避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它。

  我们要有钝感力,阿里那些能拿到那么多股票的人,走到高位的人,都有钝感力,没有那么容易脆弱,也不是一碰就碎。

  在遭遇挫折时,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当我们真正有奋斗的打算时,外在的东西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力量。我们能做多大的事情,往往取决于你的能量有多大。

  要知道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假的,修炼的都是你这个人。管理的境界提高,就是因为有很多管理上的难题,你都一一攻破了,是这些难题让我们变得更强壮。

  因此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回想稻盛和夫的这句话:“当我们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收起阅读 »

普通人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

    一、什么是格局?         什么是格局?  同一个事儿,我看到的是故事,我爸看到的是政治;  同一个新闻,我看的是热闹,他看的是时局;  同一个选择,有人想是最后能赚多少钱,有人想的是能为国家、为群体解决什么问题。  这就是大格局。  认知维度高...
继续阅读 »

    一、什么是格局?
  

       什么是格局?

  同一个事儿,我看到的是故事,我爸看到的是政治;

  同一个新闻,我看的是热闹,他看的是时局;

  同一个选择,有人想是最后能赚多少钱,有人想的是能为国家、为群体解决什么问题。

  这就是大格局。

  认知维度高,思考层面高,不被物质所困,不囿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能够抓住事物的核心逻辑,不被浮云遮望眼,这就是格局。

  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很简单,那是因为你没有正确理解里面的每一个字,才误以为简单。

  因为你此刻正在被你的格局所束缚。

  1.物质格局

  就说最好理解的,不被物质所困。

  你以为路不拾遗,愿意主动买单,不买奢侈品,就是不在乎物质了么?

  前天和一个大佬见面聊了一下午,他是早期搜狐的员工之一,直接负责产品设计,24岁决定辞职创业,放弃全部期权股票和高昂年薪,租在1200一个月的小破办公室里开始搞事。

  当时还是零几年,一套房子也才50万。他和他老婆都是北大毕业,周围的同学都是人中龙凤,有的已经买了房,有的在大企业做的风生水起。

  换做是你,你受得了这样的落差和刺激么?

  他安之若素。

  真的,和他聊天的时候完全能感受得到那种不被物质困扰的豁达洒脱。冬天的时候在小办公室抱住暖气片瑟瑟发抖,吃10几块的盒饭,放弃期权,被周围人否定、冷眼,他讲这些的时候一直都是非常坦然的一句话,我无所谓,我不在乎,真的不在乎。

  这叫“不被物质所困”。

  没钱就去借,有问题就解决问题,错了就认栽,被拒绝了就再来一次,这是实实在在的大格局。(提示:本文涉及到的一切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编故事的人不敢说我这句话)

  2.认知格局

  再说认知层面。还是以这个大佬为例。

  现在他卖掉了上一家公司,开始做养老事业。我问他为啥,是觉得这个领域有前景么?

  他说,是因为意识到国家现在有巨大的养老缺口,老无所依,到未来会出很大问题。

  他希望通过自己在做的信息化、体系化尝试,帮助国家在未来解决5%~10%的养老问题,并且把模式复制下去,就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了。

  牛!我当时心里就这个字。

  因为同样的问题我实实在在问过其他人,而不止一个人给我的回答是,因为养老领域有前景,有市场空白,未来有x个亿的市场需求。

  没人是从国家、从帮社会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的。满心满眼都是钱。

  包括我自己,第一反应想到的也是养老领域会是未来的风口,是蓝海。而不是国家面临的问题,社会可能存在的矛盾。

  这就是格局差异。

  3.思维格局

  我知道有人可能会质疑上面这段话。“都是画饼,你还当真,傻不傻啊。”

  还真不是。

  因为第一,他没有对我画饼的必要。我不是以官方身份进行的采访,也不是应聘他的员工,我们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他没必要哄我。

  第二,他不需要再去积累更多财富。

  第三,他现在做的事情也是真不赚钱。

  再退一步,就算他是在跟我吹牛,这牛也吹得高级,吹得成本高昂,吹得实实在在。

  我就吹不出来这样的角度。大多数人也不行,而这就是差距。

  不要以为这很简单,一点都不。

  而且你也不得不承认,很多人,比如马云,比如雷军,做事的基点就是为社会解决问题,就是“做好事”。这没什么好质疑的。

  至于最后能不能实现,这是能力问题;

  但是他能够从这个出发点去想事儿,去做事儿,这本身就足够让人敬佩。

  而当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了大格局后,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必然会跟着大气起来。

  不在乎小名小利是因为心中有大追求,能够看到事物的根源脉络是因为关注点本就不在个人得失上,言行举止大气朗阔,不卑不亢,是因为内心有高自尊,有正确的、独立的价值评判体系。

  这是认知根源的问题,不要看轻它。

  二、为什么人,无法自己把自己提起来?

  在知乎问题下有好几个回答,一上来就说要看书、运动、从容、反思等等。

  这些当然好。

  但如果你只是浅层的做这些事,归根到底还是在自己的认知领域打转。没用。

  人是无法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的。

  同理,人无法通过在原地打转突破自己的格局。

  一个老农民对于富贵的全部想象是皇帝用金锄头,天天吃白面大饼。不是他格局不够大,而是他格局最大也就这样儿了。

  你让他读书,他的水平就够知音故事会;你让他看新闻,他顶多看明白今天发生了啥;你让他写日记,今天种了五亩地。

  坚持个三年五年,格局能大到什么地方去?

  除非你把他扔到丽思卡尔顿住一个月,天天吃人均1000+的下午茶,喝700块一瓶的矿泉水,他才能明白:“老天爷,有钱人原来都是这么糟蹋的。”

  一个世世代代打工赚钱的上班族,对于赚钱的全部想象是我今天努力工作,年底加薪5%;我跳槽换个title,薪水加50%;我天天早起打卡,月底奖励300块全勤。

  他满脑子想的是一份外卖42,一双球鞋1300,房贷要还50年,彩礼要掏40万,月薪只有6200。

  你让他从容不迫,让他得体淡定,让他心系天下,你还是不是人?

  除非你把他带到生意场上,带到最前端研发中心,看别人如何利用信息差一进一出转手就赚到50万,看做人工智能的教授如何一周上一天班一年赚200万,或者给他一个机会通过自己的爱好、手艺、本事,一天赚到一个月的钱。

  他才能明白,哎呦我去,原来钱是这么赚的。

  一个小镇学子,进入二线城市三本大学,上着老师天天念PPT的课,周围人交流的不是考个什么证好就业就是游戏打到多少关,那个商场在打折。

  上网关注的是35岁裁员,是研究生海归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脑子里想的是生个孩子该不该跟女方姓,我得干点啥才能一夜暴富。

  你让他忧国忧民,让他专注提升学历,让他站在更高维度思考问题,让他别站在自己的角度骂天骂地,他也想,但是真做不到。

  除非你给他个机会在一流学府学习三个月,让他能够进入头部企业和中高层交谈,让他参与政务工作,知道原来一流学子们在讨论最前端的技术问题,原来年入百万的精英们能拿到这个钱是有超强专业能力和软实力的,原来国家、国际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决策,背后有这么多的考量和决策。

  他才能明白,妈耶,原来学习是这么一回事儿,原来社会的问题是这样产生和解决的,原来真的是我傻。

  这才叫打破认知,提升格局。

  看过才能看淡。

  事儿是做出来的,道理是通过行为悟出来的,啥都没做过,没看过,没想过,一味在旧体系里打转,不是不会变好,而是增量太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三、如何打破自己的局限,提高格局?

  这么说,难道普通人就没办法突破自己的格局桎梏了么?

  当然不是。

  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大格局大视野的,想提升,肯定有途径。

  但是你必须心中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件事并不容易。

  需要行动,需要动脑,更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反复经历“建立——打破——重塑——再打破”的过程,螺旋上升。

  以下是7条真的可以帮助你提升格局的渠道/行为:

  1.进一线城市,进名校,进朝阳企业,进大公司,和优秀的人混。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一条路。

  如果现在高三,麻烦拼了命学习;如果有条件复读,请务必再拼一次。

  不要扯什么学历无用论,名校带来的远不止学历那么简单。

  你日常交往的人,讨论的话题,优秀同龄人在关注的领域,在做的事,在做成的事;你能够得到的帮助,资源,可以看到的讲座,可以与之对话的大咖;这些人,这些机会,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打开你的格局。

  你在名校,给你讲课的老师可能是曾经的上市公司老总,可能是华为特聘的人工智能专家,人家真的是在头部打拼烦了才躬身来做扫地僧教学。

  在外面讲2小时企业要付几千上万块,在这儿给你几十块一小时的讲课,免费回答你的一切问题,只要你脸皮够厚,或者平时表现够积极。

  这是最低成本的修炼通道。

  此外还有大企业。

  那些正在对社会进行重大创新、重要变革的公司,里面汇聚的都是各个名校、各个专业里的佼佼者,聪明人,再不济也得是人精,是资本熏陶下二代,是八面玲珑的高情商者。

  想办法混进去,哪怕是做底层工作也无所谓,只要你有觉悟有心思,总会慢慢升上去的。

  你周围这群优秀的同事会是你的宝藏,不管是任何层面。

  2.进不去大公司,就紧紧跟着创业公司的聪明人,近距离观察ta的处事、思维。

  如果你没本事或者身边没有大公司,那也不要进那种暮气沉沉的老公司。

  选择那些有活力的创业公司,那些在创新、在寻找新机会的公司,那些在为社会解决问题的公司,那些路子正、老板聪明的公司(通过面试聊聊就能判断出来)。

  小公司也没关系,找那种层级区隔不严重,可以直接和老板对话的,近距离观察聪明人的思考逻辑,绝对获益匪浅。

  你要相信一件事,能够比你早成事儿的人,肯定有比你优秀的、高维度的部分。

  或许是思维高人一等,或许是认知强人一步,或者是执行与众不同,但归根究底人家肯定有什么过人之处。

  这部分就是人家的格局学。

  不要一天到晚觉得老板傻,人家再傻也肯定有比你强的部分。

  如果他是个全面傻,那你还跟着他,那只能进一步说明你确实不咋地,连换了傻老板的能力都没有。

  注意,我的前提是,找有活力的,在创新的,在解决问题的,路子正的公司。

  你找一个二代开的烧钱公司,或者找一个本身就半死不活的公司,老板脑子不好使,同事都在混日子,你迟早也会被同化。升什么格局,能不被鸡毛蒜皮烦死就不错了。

  3.公司和学校都不咋地,就想办法找大格局的/聪明的/不同领域的人交往、聊天、提问。

  如果你实在是处于低谷,或者周围一点好的工作机会学习机会都没有,那就别寄希望于圈子了,跳出来,自己找牛人谈话。

  新媒体圈子里有个叫剽悍一只猫的,一开始就是个公司的普通员工,人到中年觉得后半辈子就这样的话不太行,于是索性辞了工作,每天主动去联系勾搭各个行业的大佬,写作的大大等等,各种采访交流,刷新认知,靠这个开始写稿做个人品牌,做自己的训练营,现在相当成功。

  我也一样。

  如果你读过我的一些内容就应该知道,我有很多内容都是通过跟高阶人士聊天得来的。

  一部分是源于之前的工作性质,天然有采访和对话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我自己会抓住这些高能量的人,进行交谈和提问。

  比如通过知乎结交,比如去参加一些行业会议,比如去别人的公众号下面留言,比如通过年长的朋友一起吃饭认识,还有一些在旅行途中、在社交场所遇到的。

  倒不是我运气有多好总能遇到大佬,而是我会主动搭讪+识别聪明人,并且在意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输出的认知,展现的格局。

  比如上文提到的大佬就是他在知乎给我留言认识的,我自己也会给别人留言、发私信,希望有机会可以见面聊天。

  三十几岁不结婚的德扑职业女玩家是在姐妹聚会上认识的,她让我重新认识到女性独立的可能性;

  28岁做活动创业的小姐姐是在活动上认识到,采访她让我意识到收入方式对人思维的突破性改造;

  65岁的香港老富商是在酒店吃早餐的时候认识的,和他聊天让我明白从香港看大陆的视角原来是这种感觉;

  30多岁、在上海有三套房的全职妈妈是在咖啡馆搭讪认识的,她给我详细讲了上海目前的中产阶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真实的想法和危机到底是什么,窥见教育的内卷化。

  他们未必都是格局大,但是有的群体独特,有的头脑聪明,有的事业有成,有的是我从未涉及的领域。

  和这些人交往,交流,提问,不论对错,对自己固有的思维本身就是一次升级和挑战。

  4.看高质量的采访,看那些大格局的、聪明的、有卓越成就的人都干了什么,怎么想的问题,怎么做的选择。

  没有圈子,也没有人,那就看二手资料吧。虽然比起一手的会差很多,但是依旧是从外部打破自己原本层次的一个路子。

  什么是高质量的采访,央视的,BBC的,权威媒体的。

  董卿,杨澜,白岩松,康辉,易立竞。或者直接去看官方出的牛人纪录片,看各个领域的这些大才是怎么想事儿,怎么做事儿的。

  一个能脱口而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这种精辟句子的人,格局小不了。跟着他们走,不吃亏。

  看也不要傻看,边看边想,人家是怎么做出的这个判断,怎么思考的,基点是什么,如果是你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5.看高净值书籍,看关乎底层逻辑的书籍。

  真的想提高格局,不要看傻书,傻文章,看经过时间认可的,权威的,关乎底层逻辑的书、文章、杂志。

  什么是底层逻辑?

  政治,经济,历史。

  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基础,历史学脉络。

  再想升级的,跳出人类,看地球逻辑。

  生物,地理,科学。

  物种进化和演变,地理动荡和变迁,物理化学基础原理。

  这些,挑专业的,被认可的,专业推荐的,看。

  边看边结合现实思考,妙用无穷。

  什么是经过时间认可的?

  这不用我说了吧,上年头的好书呗。

  什么是权威的?

  比如同样看碎片文章,你看三联、看天下、新周刊、第一财经、人物,肯定比90%的新媒体文章写得好(包括我)。

  他们是有正经编辑审稿的,是有严格规矩的,是有门槛的。

  门槛就是格局。

  去找那些有门槛的东西,不管是认知层面的门槛(比如财经类历史类)还是本身规矩上的门槛(比如正经出版社,有编辑审核),你比别人多迈过一个门槛,你就有机会多上去一点,多打开一点,多认知一点。

  6.经事儿,去闯。

  以上五条都是向上找,这条,向下找。

  躬身入局,方知世事。

  能讲究,能将就,才是大格局。

  年轻时吃过苦的人,格局总归会比一路顺风顺水的人大一些。

  因为见过世面,见过艰难,知道人间的辛酸疾苦,对之后遇到的很多难事儿也能甘之如饴,因为“不过如此”;对于失去一些东西也会不在意,因为知道最差也“不过如此”。

  所以,去经些事儿,去闯一闯,试一试,格局就和鼻孔一样,越撑越大。

  如果是学生,自己背着包坐绿皮车独立去一个新城市走走;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有分量的、有挑战的比赛;试着像大人一样做点生意,和人谈判,争取机会和资源;试着去做一些疯狂的、了不起的、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已经上班了,试着挑战自己过去不敢做的事,比如公开演讲;比如挑战自己的偶像包袱,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比如挑战自己的刻板印象,去和曾经不屑的群体对话;比如放下身段,实实在在做点事。

  《三十而已》里让我最佩服的不是砸几十万买个包,那不牛;一个昔日阔太能够穿着T恤牛仔裤挨家挨户的卖茶叶,这才牛。

  7.利用关键问题自我追寻,朝着正确的方向笔直向前。

  大佬那天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当时在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不出来。所以我觉得,既然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那就至少先做点有意义的事儿吧。”

  在这个念头的支撑下,他考进了北大。

  因为当时他高二,考北大成为国家栋梁就是他能看到的最有意义的事儿。这就是决定命运的关键问题之一。

  时时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儿,如果不是,那我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儿。

  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设立关键目标,笔直向前。

  我们很多人格局小,满脑子屁事,真的是因为闲的。

  找一个令自己想到都觉得很牛的目标,做点有意义的事儿,那些闲事就真的排不到心上了。

  一天到晚想屁事,格局自然越来越窄。

收起阅读 »

真正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的“时间商”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佛祖如是说:“最大的错误就是你认为你有时间。”  时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无形,无价,一旦逝去,就不再回来。  知名励志演说家Jay Shetty在Youtube上发表了一段关于时间的演讲,句句戳心,发人深省:  “人的一生平均可...
继续阅读 »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佛祖如是说:“最大的错误就是你认为你有时间。”

  时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无形,无价,一旦逝去,就不再回来。

  知名励志演说家Jay Shetty在Youtube上发表了一段关于时间的演讲,句句戳心,发人深省:

  “人的一生平均可以活78年。我们花28.3年在睡觉上,这几乎占了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但与此同时有30%的人却为睡个好觉而挣扎着。

  我们在工作上花掉10.5年,但超过50%的人想要离开眼前的工作岗位。时间比金钱更有价值。你能赚更多的钱,却不能获得更多的时间。

  我们在电视和社交媒体上花掉9年。在家务琐事上花掉6年。在吃吃喝喝上花4年。在教育上花3.5年。在梳妆打扮上花2.5年。在购物上花2.5年。在养育孩子上花1.5年。在通勤上花1.3年。

  只剩下9年的时间给我们。"

  年纪越大,越感到时间是一件很玄的东西。

  在30岁之前,大家都在努力优化智商,积极提高情商,所以我一度认为智商和情商最终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但过了30岁之后,才真切感受到,其实大部分人智商相差无几,情商也不相上下,而真正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其实是一个与时间高度相关的道理——一个人如何对待时间,如何运用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选择怎样利用时间,时间就会选择怎样塑造我们。

  01
  时间商
       对待时间的态度
  和运用时间的能力

  2003年,学者斯蒂文·赫尔提出了一个概念——“时间商”。

  所谓时间商,就是你对待时间的态度,以及运用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

  Everything is a trade-off.

  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和收益。

  就像你下班回家之后,在8点到10点这段时间相对自由,你可以选择做很多事情:健身,写作,学习,刷微博,看剧,玩游戏……

  一个高时间商的人,他对时间抱持谨慎态度,善于做出最优选择,总是会主动把时间运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10岁离开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父亲的学徒,靠从事印刷业起家,到30多岁左右成为了美国费城地区最成功的印刷业商人,起草且签署过美国《独立宣言》,头像印在绿光闪闪的百元美钞上,被外界赋予了诸多标签,政治家,教育家,作家,外交家,成功商人,每个身份都金光闪闪,堪称全才。

  这个人的名字叫本杰明·富兰克林。

  如此开挂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如此迅速的提升呢?

  答案肯定不是因为他智商在线,情商感人,因为这个世界上,双商不高但很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真相是,富兰克林很早建立了自己的价值标准,主动去掌控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是被时间支配,而“时间商”是他成就自己的核心能力。

  最能体现他高时间商的,是他运用于人生的「五小时法则」——每天都会花上大约一个小时进行刻意学习,即每个工作日学习一小时,一周五小时。

  这个法则贯穿于他的整个成人期,所做的事情包括:

  早起阅读和写作
  设定美德清单并追踪结果
  验证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组建读书俱乐部
  在清晨和夜晚进行自省

  当富兰克林每天都认真对待那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天都利用那一小时的时间来培养自己阅读,反思和行动的习惯,短期看,他和其他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他对自己时间所做的最好的投资。

  反观我们很多人,一旦有点空闲,就急着去杀时间,微博,抖音,视频,怎么开心怎么来,所以没有获得别人那样的成就,也就理所当然。

  富兰克林的五小时法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高时间商——经过时间,那些看起来最聪明和最成功的人,都是持续和刻意利用时间来思考和学习的终身成长者。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当代中国人的一大硬伤,是对有效时间的低能管理,并因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时间商是一种底层思维,而拥有高时间商的人,在内心建立了一套看待时间和运用时间的价值体系,将时间视为朋友,从而能够在有限的人生里,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投入到那些有价值的习惯里,最终掌握自己的命运。

  “时间商”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它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在有限的人生里能够做好什么,做成什么。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高时间商的人,则需要在以下三类时间上下功夫:

  复时间
  暗时间
  心流时间

  当你在这三类时间里投入得越多,你就越能够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成就自己。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作证。”

  02
  复时间
  将时间投入到
  具有复利的事情上

  沃伦·巴菲特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每周阅读500页书;

  比尔盖茨说,52年来,他每周都会读完一本书。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他每年还会专门抽出两周假期,用于阅读;

  LinkedIn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每天会给自己安排2个小时的思考时间;

  拉里·佩奇会花时间与谷歌的每个员工进行深入谈话,从门卫到技术专家,总是保持在开放的学习状态中……

  这些杰出的成功人物,他们肯定很忙,但他们总是愿意把时间投入到那些长远来看能回报以更多知识,创新和力量的活动。

  也许刚开始,他们每天取得的成果很少很小,但是把时间尺度拉长了看,他们最终都会获得巨大的成就。

  这些投入到具有复利效应的事情上的时间,我称之为「复时间」,就像复利的利滚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小小的习惯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上面富兰克林的每天一小时,就是运用复时间的例子,而我投入于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是典型的复时间。

  刚开始,我也只是简单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完全自嗨式写作,不迎合读者,不受限于别人,阅读的人不多,点赞数也很少。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淌,到现在,我在公众号上写作已经坚持了3年多的时间,读者和阅读量现在也有了质的飞跃,而我个人在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上也上了很大一个台阶,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新的机会。

  所以,在有限的人生里,我们要谨慎地看待时间,将时间运用在那些能够给予你复利回报的事情上。

  哪些层次的活动是自带“复时间”的属性呢?

  1.阅读
  埃隆·马斯克是特斯拉,Space X等多家公司的创始人。

  当人们问马斯克是如何建造火箭时,他的回答是:“阅读”。

  阅读是最公平的,不论你处于什么年龄,处于什么圈层,你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阅读获得想要得到的知识。

  各领域的杰出人才都热衷于这种高回报低投入的学习方式,比如上面提到的巴菲特,比尔盖茨等等。

  当你把时间投入到阅读中,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还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感悟,从而改变我们看问题,做事情的方式,并最终改变命运。

  2.反思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总是会在发现公司运营或策略上的根本错误时,将问题记录在员工公共系统中,然后找时间跟主管们一起反思去寻找解决方式。

  反思是个人改变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指每隔一段时间就回顾一下过去的得失,错过的机会,做错的决定,成功的经验,还有对未来的借鉴和指导。

  有的人,只是多想了一步,却轻易地拉开了和别人的距离。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事实上,在吃一堑之后,如果不进行反思,也不会长一智。不善于反思的人,吃了十堑也不长一智,而善于反思的人,看见别人吃了一堑,自己就能长一智。

  反思,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的能力,但却是后天可以刻意训练的。

  当你将时间持续地投入到反思中,你将获得更高的认知,更有效的行动,从而让自己始终处于不断迭代成长的过程中。

  3.实践
  亚马逊的CEO贝佐斯曾说:“亚马逊的成果是一个函数,计算着我们每年、每月、每周以及每天做了多少实验……如果有10%的机会获得100倍回报,那么你每次都应该去赌一把,即使你仍然会有90%的可能性是失败的。”

  贝佐斯通过长期的实践,才最终建立了整个公司,亚马逊从来不是简单来自于他的突发奇想。

  不管我们读了多少书,反思复盘了多少案例,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

  但即使会失败,我们依然要勇于去实践,去试错,而不是停留在空想里。

  因为只有持续地将时间投入到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提升认知,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就。

  如果你还是感到气馁,请想想爱迪生,他做了50000多个糟糕的实验才发明了碱性蓄电池,9000多个实验才改进了灯泡,但是,直到他去世,他获得了近1100项美国专利。

  所以,问问自己,你准备去做什么样的实践?

  报名参加舞蹈课?加入读书俱乐部?去拿另一个学位?钻研一种新的编程技术?

  不管是什么,生活就是一个实验场,你做得越多,就会过得越好。

  在这个焦虑忙碌的时代,我们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懂得慢下来,认真思考自己的时间应该用在哪里。

  将时间投入到阅读,反思和实践中,你将会在「复时间」的加持下,获得比你原本期待的多得多的回报。

  03
  暗时间
  看似无用,方为大用


  每个人手里的钟表盘指针走得都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

  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就像有人每天都会拿起书来看,但领悟却不见得多,因为在看书的这段时间里,他只是简单地记住书中的东西,没有涉及推理,而只有思考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穿透表面看到本质,这样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才是你的思维时间。

  由此,刘未鹏在《暗时间》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暗时间”的概念——你走路,坐车,排队,跑步,吃饭……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它是“看不见的,容易被忽略的时间”,是“没有产生直接成果的时间”。

  在这些“暗时间”里,如果你总是能够慎重对待它们,把你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情和问题塞给它们,那就能够把你的思维时间用到极致。

  刘未鹏说道:“这些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巨大的效应。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在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的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远。”

  其实,利用“暗时间”来对当下关心的事情和问题进行思考,采用的是大脑里的“发散思维”状态。

  “发散思维”是一种全局思维,相比起在大块时间里的“集中思维”,它能够让外部信息在大脑的各个区域乱窜,天马行空,所以新的想法随时可能冒出来。

  这时候大脑进入到一种“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它会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畅想,然后把不同的想法连接起来,这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就像很多科学家在打盹和散步的时候脑海里依然思索着科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刻忽然闪现。

  有时候,我也会纠结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苦思冥想了好半天依然不得要领。

  这时候,头脑会时常被这个问题萦绕着,我会不自觉地在吃饭的时候想想,上厕所的时候想想,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问题也会突然冒出来。

  而解决办法往往也会出现在“暗时间”的某个瞬间,让我倍感惊喜和兴奋。

  其实,利用“暗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上班的路上,你可以想想今天的工作安排;

  在健身的时候,你可以听一听历史哲学课;

  在散步的时候,你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的规划…...

  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想要找出大块的时间越来越难,“暗时间”却哪哪都是,学会合理利用“暗时间”,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很多灵感也会不期而遇。

  这些看似无用的“暗时间”,实则方为大用。

  而刘未鹏也说:“善于利用暗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04
  心流时间
  临在当下,才能创造价值

  有人问,一个人如何才能有足够的耐心,一步一步地成长呢?

  我的答案是,让自己去重建对于时间的感知。

  现代的快捷生活,让我们在大部分事情的体验上,都能够得到快速的反馈。

  你手指一触及屏幕,手机就会立马给你想要的消息。

  你只要在美团下个单,外卖就能很快送到你家。

  你只要点开视频通话,对面就能够浮现你想要见到的人。

  世界开始以一种急切的方式来塑造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体验,可是,对于现实来说,这种时间感知却并不真实。

  没有一棵树能够突然拔地而起,也没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能够忽然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没有哪件事能随着你的想法即刻生根发芽。

  所有的成长都是需要你沉浸在时间长河里,而让我们沉浸于事情本身的时间,我称之为“心流时间”。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在“心流”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识,重塑内心的秩序,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这样描述他画画时候的状态:“如果你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一定会找到这样的感觉——宇宙和你一起,时间就像水一样慢慢流过你的身体,你只能听到笔在纸上刷刷的声音,甚至连心跳都听不见。你觉得时间空间好像都不存在,你觉得没有一笔是多余的,每个动作都是完整的。”

  蔡志忠先生所描述的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心流”体验。

  之所以他能获得“心流”体验,源自他将自己放进“心流时间”里,沉浸于画画这件事情本身。

  当一个人沉浸在“心流时间”里,那他就能临在当下,也就是他能忘掉过去,忘掉未来,集中于此时,此地,此事,达到一种“无念”的状态。

  当你临在当下之时,那些想法和思绪会自然地从你的内心流淌出来,推动着你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到极致,甚至创造奇迹。

  就像电影《海上钢琴师》里,主人公“1900”本来是乐队的一员,但每次表演的时候,他弹到最后就开始飘了,其他乐队成员跟不上,只好停下来像观众一样看他表演。

  其实,当1900坐在钢琴前的那一刻起,他就进入了“心流时间”里,而于临在当下的状态下,音符自然地从他的手里流淌出来,从未有任何迟疑,也没有任何刻意,如流水一般。

  在“心流时间”里,你就能临在当下,让心灵处于清澈纯粹的状态,这时候就会突然冒出来不知来自何处的“智慧语言”,让你借由所做的事情创造出意义和价值。

  人人都是创造者,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能够利用好“心流时间”进入到临在当下的状态。

  就像阳光洒在一张白纸上,并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你用凹凸镜把阳光聚焦于白纸的一个点上,那过不了太长时间,白纸就会燃烧起来。

  所以,想要利用好“心流时间”,你就要懂得全神贯注地聚焦自己的注意力,时刻保持专注。

  05
  最后的话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在我们的内心,往往会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敦促我们积极努力,希望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激励我们成长;一种声音是规劝我们追求舒适,让我们懒惰自弃,不思进取,限制我们人生的可能性。

  每天晚上睡去清晨醒来,这两种声音都在脑海里相互厮杀。谁会赢呢?

  是那个我们心里更愿意听到的声音,是我们一直浇灌助长的那个声音。

  怎样看待时间,如何运用时间,是一个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而一个拥有高时间商的人,总是会在“复时间”、“暗时间”和“心流时间”上下笨功夫,超越所谓的智商和情商,成为人生的赢家。

收起阅读 »

职场新人必修课:怎么听懂领导的话,怎么把话讲明白

  有不少领导,绕着弯跟你说话,旁敲侧击的那种。开会2小时,很简单的事,说不明白讲不到重点。也不分工,就让一起做。  事后还要催催催,过来人简直两行泪!  这也是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要学的第一课:  为什么当领导的不能把话说明白?  一般来说,越是需要靠人际关...
继续阅读 »

  有不少领导,绕着弯跟你说话,旁敲侧击的那种。开会2小时,很简单的事,说不明白讲不到重点。也不分工,就让一起做。

  事后还要催催催,过来人简直两行泪!

  这也是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要学的第一课:

  为什么当领导的不能把话说明白?

  一般来说,越是需要靠人际关系生存的地方,越是会有这种官僚化的领导。越是讲究效率的地方,越需要说话直接了当,干脆利落。

  进入职场后,细心的职场新人们总是会发现,那些升迁的特别快的人,大都事事门清,表达清晰简练。

  因为人家清楚地明白,跟人打哑谜浪费的这大把时间和造成的相关风险,ta可以确定性的做很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

  所以与其半夜睡不着去揣测这种领导到底想表达什么,还不如把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好,这样才有机会去更专业更高效的环境发展。

  就算是留在这样的单位,更要把具体事情落实,为自己建立好的口碑。

  高效表达这么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有套路的,再加上刻意的练习,职场小白也能在短时间内成为表达高手。

  
  1、回应领导结论先行

  员工们都会遇到给上级汇报工作的情况,虽然好的工作汇报可能不会让你一步登天,但是一场糟糕的汇报很有可能就会让你失去晋升的机会。

  经常会踩雷汇报最常见的是以下两种:

  地毯式陈述

  有的人,领导明明问她要一个绩效考核统计数据,她总是说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来的,用什么方法和工具统计出来的。

  但就是不直接告诉领导数据是多少,让上司很是着急和抓狂,就觉得跟她说话太费劲。

  这样的员工很容易把领导搞得很烦躁,被弃用是迟早的事。

  东拉西扯没重点

  讲了很多,写了很多,但很松散,没有主题思想,事物之间缺乏关联性,看不到想要的东西。

  或者他明明想说的是A,说着说着开始讲B,雄文三千、跑题万里……

  这些都是很常见的错误,就连做个PPT,满屏都是文字,连个小标题都懒得标黑,一到正式汇报,就一个一个字照着上面念……

  那怎么样才能很好汇报工作,第一个套路就是中心法则,结论先行。

  1)先讲结论

  2)再讲经过

  3)最后再重复结论

  经理:小李啊,上次交给你的任务做完了没?进度如何?

  小李:还没有。因为对接供应商那边出了一点问题,大概要三到五个工作天才能解决,所以我还需要一个星期来完成这个计划书。

  工作是否完成是经理最关心的结论,但这个结果经理通常不会满意。

  所以小李直接补上经过,也就是对接供应商那边的现状,最后再强调一次结论:还需要一些时间来完成这个计划书。

  相反的,如果小李的结论已经达成经理的期待,经理也可以选择结束对话。

  假若对话继续下去,请记得在最后再重复一次结论,以确保你们之间进行的不是一场无效沟通。

  结果法的重点就在于先阐述事情的全貌,并将主导权交给对方,让对方获得急需的答案后,再由他决定对话是否要持续下去。

  领导更想了解的是你的工作结果和效率,从领导的需求出发,工作汇报事半功倍。

  2. 升职快的都会主动汇报

  刚开始工作那会,偶尔得知部门有个同事每天雷打不动给经理写一封邮件,列数她今天所完成或者在进行中的工作。

  我心想,有必要浪费时间做这个还不如好好干活,从不去打扰老板,到时候交活儿完事,多利索!

  后来担任了项目经理的工作,其中一个必要的工作就是每周都要写项目进程报告,然后才意识到工作汇报的必要性。

  我在写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把上个阶段发生的事项像放回放电影一样全部过一遍,然后再提炼总结。

  因为篇幅有限,要找到合适的语言和逻辑来表达,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

  写出来的东西和说出来的相比,能成倍地调动你的脑力。

  首先,花时间想想你汇报的目标。

  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法撰写进度报告。

  团队里其他人希望从我这得到什么信息?

  我应该重点写哪方面的东西?

  有哪些任务很重要需要让他们知道?

  第二个套路是工作汇报模板:

  D(DONE):上阶段完成的事务

  I(IN PROGRESS):正在进行的事务

  T(TO DO):准备下阶段开始的事务

  R(RISK):有哪些风险可能会影响到工作的进程

  I(ISSUE):哪些问题或者挑战需要及时解决,从而能让工作继续推进

  如果把这几个关键点都在工作总结邮件中覆盖,就可以给你的老板一个立体的影像。

  汇报的本质,是沟通。既是传递工作成果,也是为了寻求明确的上级支持,请好好运用这个沟通套路。

  3. 说不明白,是因为没想明白

  为什么别人三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事,你却说了一大堆别人还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为什么你会在工作中的述职、工作汇报时感到焦虑不安、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偶遇大老板,他随口一问,最近项目进展如何,你会在心里说:“惨了,“烤”验我的时刻到了?”

  说不清,其实是因为思维结构不对。

  想不明白,其实是因为逻辑混乱。

  表达时需要一个明确的主题的,你要知道你们在谈论什么,对于这个主题,有想法最好。

  但是如果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那更好了。

  要一事一议,紧扣主题,尽量不要说多,说多了会乱,也很难讲清楚,所以一定要一事一汇报。

  明确是什么。

  “明确”的意思就是主题明确,而且层次分明。

  明确性意味着要将多层次的主题进行分离,比如:

  什么是属于整体的?什么是必须单独拿出来考虑的?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什么?

  明确来自深度的思考,经过思考的表达,才能做到有话直说,表达清晰,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那么表达之前该如何思考呢?

  这就需要先把大主题进行拆分,拆分成小的主题,针对每个主题进行思考准备。然后再把思考过后的小主题进行整合,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大主题。

  就好比搬家,把搬家当成一个项目来管理,先拆分开搬家都包含的部分:

  寻找新房子,收拾整理,运输,购买新家具,处理旧物,户口迁移,新家装修等等。

  想好每一个独立步骤,设定优先级,制定进度表,然后再把每个部分整合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这样在操作起来就是步骤清晰,避免出错了。

  每年的述职报告会上,新人和有工作经验的人,表现就会大不一样。

  新人往往罗列自己这一年都做了哪些事,像流水账一样让人听了想睡觉。

  而有一定经验的同事做述职汇报时,会先讲明自己这一年的工作业绩成果,然后分析哪些是业务成果,如何做到的,哪些是辅助工作的成果,如何做到的。

  最后还不忘对未来一年工作的规划概述。

  谁优谁劣,一眼可判。

  最后给大家提供几个提高沟通沟通能力的练习方法,持之以恒修炼,你也能成为表达简洁利落的沟通高手。

  1)锻炼归纳能力

  在说话前,要先练好归纳能力,将想说的话汇整成简单扼要要的重点。

  2)避开专业术语

  说话高手往往造成不同年龄层的人都明白他要传达的讯息,会试图将柏林用语,专业术语和艰涩涩词汇,转换成一般性词汇,而且内容最好简单到“连中学生也听得懂。”

  例如,向一名中学生说明总经理的职务时,你可以这么说:

  我想你的学校都有篮球队吧?而总经理,就跟篮球队的教练一样⋯⋯

  3)在话中明确说明理由

  有魅力的演说者之所以能够能够说动别人,让多数人心服,唯一诀窍就是“在话中,明确说明源由”。

  “说这是正确的,那是因为⋯⋯”

  “为何会推荐你这个,那是因为⋯⋯”

  久而久之,你的逻辑力便会跟着提升。

  现在是表达的红利,你不说,难道等机会掉到你头上吗?

  在职场中勇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总是更能得到领导青睐。想要在职场表达中游刃有余只需掌握这3个套路:

  回应领导,结论先行

  汇报工作,简练覆盖进度和风险

  有意识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收起阅读 »

实习生们,养成这6项工作习惯,领导器重前途无量!

  01  谁熟练掌握了这项精髓  谁的未来便前途无量  前项目经理、现职业发展主管黛安娜在一次谈话中告诉我:“任何项目的第一天都应该跟其最后一天一样让人筋疲力尽。”  你必须在第一周就显示出真本事,因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你的团队、客户、资深领导者会在第一周...
继续阅读 »

  01

  谁熟练掌握了这项精髓

  谁的未来便前途无量

  前项目经理、现职业发展主管黛安娜在一次谈话中告诉我:“任何项目的第一天都应该跟其最后一天一样让人筋疲力尽。”

  你必须在第一周就显示出真本事,因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你的团队、客户、资深领导者会在第一周建立对你的印象,所以你务必要在这段时间内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贡献出你的力量。

  许多资深领导者也在接受采访并回忆时给出过生动的描述,归根结底这就是麦肯锡人所谓的“准备第一周答案”。

  任务开头全力以赴恰恰是你能快速学习与应用、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的证明。

  一位资深猎头告诉我,一个学习速度快并且执行力强的人,有很大的机会很早就坐到高级管理层的位子,因为他拥有的是很难得的才能。

  事实上,正是因为当今商业社会发展变化极快,所以这才是尤其让人求之若渴的才能。谁熟练掌握了“任务开头全力以赴”的精髓,谁的未来便前途无量。

  02

  如何在任务的开头

  就全力以赴?

  你需要在第一周就准备好“一箩筐必须做的事情”,千万不要抱着“以后再做某事”的态度迎接一个项目的开始。如果你眼下就可以做一件事,那就动手做完吧。

  1.尽可能让资深领导者与你相处更久的时间

  理想状况是在一周的开始,你就预约资深领导者几小时的时间。你可以向领导者的助理求助,让其帮你完成预约。

  拥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当你做到这一点之后,你会得益于以下两点:

  ①你有机会提前勾勒出产出、项目架构、小细节;

  ②你会被看成一个高度可信赖的、可以快速适应并具有陡峭学习曲线的人。

  2.提前描述你的故事线结尾

  麦肯锡顾问之所以可以成为厉害的讲述者,是因为他们能够从每张花里胡哨的图表中提炼出几条可以写进Word文档里的重点。例如,当他们为某个媒体整合项目做增长战略时,我们只有这三个引导式问题需要了解:

  1)眼下公司的市场定位是什么?

  2)未来公司可以在哪个市场竞争、进军并扩大业务?

  3)公司需要建立哪些组织能力或者具备哪些资源?

  身为领导者,你总是希望大家避免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你不会希望你的团队成员花很长的时间画一些最后都用不着的图表,如果这么做,你的威信很快就会损失殆尽。

  因此,不要脱离你的故事线。应该建立时间线,接着提出大致的想法和工作计划,然后分解工作步骤并让你的团队去执行。

  3.找出所有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千万不要说:“我晚些时候再问。”

  不同于一般的认知,问问题并不等同于无知或弱势。然而问问题也有一些诀窍让你不会被误解为无能,这包括你提问的方式、时间点、架构及问题的沟通方式。

  一般的经验法则是,首先,在第一周结束之前就先快速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唯一的“无风险”提问期。麦肯锡顾问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学会了这一招,因为说过的事情一般不会重复第二次。

  其次,利用好非正式场景询问敏感问题,比如能否在很忙碌的一周里请求休假。这时候双方都能比较容易地坦诚、非正式地进行讨论交流。(顺带一提,还需要记住敏感问题不要诉诸文字,比如写在电子邮件里,因为有人可能没办法回应。)

  再次,晚一点儿再问与事实相关的问题,除非必须立刻知道答案,不然无法了解眼前正在讨论的问题。

  与事实相关的问题通常是相对容易回答的问题,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时间处理。举例来说,如果你加入了某个项目,想知道细节,那么只要先了解大概的解释即可,稍后再进一步了解详情。比如,晚上在YouTube上看视频。

  最后,问问题时应厘清问题的优先顺序。

  以下是几个我会记在脑中的重要问题。

  与视角相关的问题:谁是有经验的利益相关者?

  关于利益相关者和工作投入的问题:这些关系会带来哪些挑战?

  关于范围界定与目标成果匹配的问题:什么是假想的最佳状况?

  关于风险和限制条件的问题:什么是主要的陷阱?

  4.为你的团队成员做一个快速的背景调查

  这部分分成两个层面。

  首先,把团队成员找来,在项目开始之前彻底了解清楚每个人的强项和专长。

  其次,在第一天跟每个成员进行半小时的一对一谈话。这些谈话不是为了讨论项目,而是为了了解个人知识结构和动机。

  大多数情况下,团队成员都会对项目有一些个人观点,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前面的第2点和第3点,就应该开始和成员单独讨论项目范围、项目职责和必要任务。

  5.妥善安排所有必要的会议

  第一周需要把所有必要会议的日期都敲定下来,对于以服务客户为主的咨询顾问来说更该如此。

  尽管如此,你还是需要考虑把最好的时间留给项目进度汇报和工作坊讨论。

  这就像订电影票或者音乐会票一样,越早订越能得到好位子。同样地,在这个时候若能提早完成这类后勤工作,那么你对重要时间节点以及需要提前整合的资源都分别是什么就更能做到必中有数。

  比方说,当心里对关键时间节点有数后,你会快速发现距离第一次项目进度汇报只剩下12个工作日了,那么你立刻就知道自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上面才行。

  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让你的计划更容易被理解。

  6.对所有不需要亲自去做的工作进行授权。

  以下这个方法通常在第一天用效果最好,这也是黛安娜告诉我的:“问问你自己,‘是什么在阻止我现在上床休息?睡觉前我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面对任何不能让你感到兴奋的事情,你首先应该问自己一句:“还有别人能做这件事吗?”

  例如,买某样东西、修复互联网、把利益相关者的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方式整理成表格、支付各种杂项费用,可以把类似这样的工作一一列出来,问问自己能否分配出去。

  千万不要迟疑,你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得在第一周处理,请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上述第1点到第5点。

  03

  结语

  任务开头就全力以赴会让你头脑清醒。这种方法并非只在项目一开始有用,其中的精髓应该一直贯彻于你的职业生涯之中。

  如果你突然被调到一个新的地点设立分公司,或是被指派到一个新国家建立下一个配送中心,记得一定要尽可能在第一周全力以赴。

  通过这种方式,你所累积的信任、信誉、信心将会令你脱颖而出、所向披靡。

  千万不要犯拖延症,只要机会出现就立刻行动。

收起阅读 »

不 能 犯 错 的 年 轻 人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能出名,暴富,进豪门,那么,犯错也要趁早。  30岁前学犯错,是你可以为自己往后的人生能做的最好的事。  因为,一帆风顺的人生到了中老年,非常有可能阴沟里翻船。  对此,郭德纲有段话非常精彩:  一个人...
继续阅读 »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能出名,暴富,进豪门,那么,犯错也要趁早。

  30岁前学犯错,是你可以为自己往后的人生能做的最好的事。

  因为,一帆风顺的人生到了中老年,非常有可能阴沟里翻船。

  对此,郭德纲有段话非常精彩:

  一个人从小到大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狠话,六十五岁走在街上谁瞪他一眼当场就猝死。

  另外一个从出生就挨打,一天八个嘴巴,活到25岁,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

  在现实生活中,20出头却从不敢犯错的人实在太多。

  这也导致了一连串后续的问题。

  毕业后没有多试几份工作,35岁时遇到职场危机。

  年轻时候没有学会经营关系,40岁有了婚姻问题。

  前半生没有思考人生意义,60岁退休后陷入迷茫。

  因此,犯错这回事,让我们把它聊透了。

  

  1、犯错的好处

  被你大大地低估了

  犯错的两大好处不得不提。

  第一、年轻,有的是试错空间!

  我发现大家都活得太紧张了,很多人22岁考研失败,25岁没有当上经理,30岁没有结婚生子,就会觉得这辈子都完了。

  如果这个问题放在宋代,那事实确实是这样,因为人均平均寿命只有30岁。

  但是在现在人均寿命77岁的时代,活得太丧并不是一件好事。

  20-30岁的这段日子,是你流体智力最高,时间最充裕,精力最旺盛的时候。

  这段时间如果没能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试错能力,去探索自己想要什么,想要之后过着一边上有老下有小,一边还要还着车贷房贷消费贷的时候再去试错的日子,就会发现试错成本越来越高。

  第二、犯错给你带来的人生价值,成功根本代替不了。

  在《错误的艺术》一书中,作者梅兰妮·罗斯柴尔德总结出这样的结论:

  “人类整个进步的历程都是建立在与错误共舞,然后发现新方向的基础之上的,正是犯错把我们带到了新的想法和信息的边缘。”

  我可以对下面这句话的每一个字负责:

  人生太过顺利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你不多尝试几份不靠谱工作,真的不会知道好工作是什么。

  你不谈几次无疾而终的恋爱,很有可能在婚姻里面会遇到坑。

  你一直过着有人照顾的生活,独自一人很有可能会乱了阵脚。

  比如,在《邻家的百万富翁》中,46%的美国富二代子女成年后却一直接受父母的经济照顾,安排职位,购买房产,照顾孙子。

  然而他们却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之中——如果失去了补助,他们甚至不能维持中等的生活水平。

  2、错误也有容错率

  需要分清楚

  既然犯错的好处这么多,是不是错误都可以犯?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研究“错误学掌门人”——股神巴菲特背后的男人:查理·芒格。

  他研究人们犯的各种错误多年,对此的感悟是,要想知道人生怎么幸福,先要了解怎么样让人生变得不幸。要想知道事业怎么成功,先要了解怎么样才能失败。

  也正得益于他对错误的细致研究,他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历史上最优秀的投资神话:

  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每股股票价格从19美元升至84487美元。

  芒格总结了生活中应该避免的7大错误:

  过早死亡、糟糕的婚姻、邪恶之人、性感诱人的异性、染上艾滋病、在路口和车抢道、吸毒等。

  以上提到的都是低容错率的错误。

  有些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有些一旦遇上就是game over,人生游戏大号已练废,只能换个小号重来。

  中等容错率的错误是什么呢?

  可能会有一半概率变得更好,也有一半概率变得更坏:

  35岁转行,职场裸辞,创业失败……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没有特殊情况,裸辞就是作死。

  2019年底裸辞的人,在这个风雨飘摇的2020年,很多人花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找到下一份满意的工作。

  但如果是内心认可且非做不可的选择,即使有风险,也还是完全可以尝试的,因为既然已经是沉没成本,及时止损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高容错率的错误其实是生活中大量可见的小错误,但往往我们却为犯了这些错误懊悔不已:

  实习失败,恋爱不顺,考试失利……

  这些错误带来的影响大多数只作用于当下,对我们未来的人生基本上可以说影响微乎其微。

  所以说,避免低容错率的错误,尽量少犯中容错率的错误,多多尝试高容错率的错误,是我在研究了十几本有关错误学的书籍之后得出的结论。

  3、犯错避坑指南

  请收好

  有一个现实问题是,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的选择,有些选择会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而有些选择让我们过上更好的人生。

  可惜我们在做选择的当下,其实是不知道它将来正确与否,以及能否承担相应后果。

  要不要和这个人结婚?

  要不要尝试另外一份工作?

  要不要为自己的梦想再拼一次?

  ......

  为此,《百万富翁快车道》的作者MJ·德马科有一个WCCA模型(更坏情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做一个选择的时候更好地评估风险。

  比如说当你遇到一个选择,却不知道该不该做的时候,下面三个问题请听好:

  这个选择最坏的后果是什么?

  这种后果的概率是多少?

  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风险吗?

  在高速上正常驾驶的你,又遇到开着豪车超车的兄弟。

  同事劝你买120平的房子,但是你勉强只够买90平。

  你工资只有3000,却想买贵妇面霜。

  ……

  高速炫耀式超车往往只能带来几秒的“速度与激情”,然而三问之后却发现根本没必要:

  最坏的结果显而易见——死亡。

  高速车祸致死率是74%。

  所以,这是一个不可以接受的风险。

  另外一个复杂的是加权平均决策矩阵(WADM)。

  有些选择并不能简单地用三个问题去评估风险,比如让我们常常两难的选择:

  有一个跳槽的机会,我该接受北京的offer还是深圳的offer?

  工作几年,奋斗方向是技术岗位还是管理岗位?

  作者德马科在考虑因为事业原因搬到底特律还是凤凰城的时候,考虑两个维度(从1到10进行评分)。

  一:在对我的重要性上,这个因素可以得几分?(如生活成本占6分)

  二:A选项或B选项在这个方面得分有多高?(底特律生活成本可以打5分)

  他将因素与得分各项相乘,最后算出两个选项的得分,于是他选择了总分较高的底特律。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让他的事业腾飞。

  这个方法对于评估我们生活和职场的选择也同样灵,可以试试!

  亲爱的,下一次当你想要做出一个选择,但又害怕犯错的时候,不妨想想大冰的这句话:

  如果你不去犯错,不去尝试,不去体验,你永远都找不到你心中的那个标准答案。

  没有什么比年轻的时候,认认真真犯错更酷的事了!

收起阅读 »

真正的职场强者,都是闭环主义高手

  工作多年,身边不乏许多优秀至极的职场强者。或独当一面,或独立带队,或成长飞快,或靠谱踏实。  总之,各有各的优点,但回想起他们身上的共性之时,往往能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往往都擅长做闭环操作。  也就是能够从零到一,以始为终。  也正是这样...
继续阅读 »

  工作多年,身边不乏许多优秀至极的职场强者。或独当一面,或独立带队,或成长飞快,或靠谱踏实。

  总之,各有各的优点,但回想起他们身上的共性之时,往往能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往往都擅长做闭环操作。

  也就是能够从零到一,以始为终。

  也正是这样的闭环主义思维,让他们在职场成长的路上,常常无往不胜一直向前。

  一、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靠谱很重要,但做到的往往不多

  “闭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管理学中,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个模型,所以又称为“戴明环”。

  管理学上的闭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

  戴明博士提出,闭环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知识增长模式,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PDAC循环。

  新的循环把上一次循环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于是越来越接近螺旋结构顶端的终极目标。

  如果,你觉得上面说的太过理论,你可以这样理解:

  闭环,就是把一件事做完。

  你想想,我们平时如果要夸一个人靠谱,肯定会说他“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你可能觉得这些听着没什么感觉,但是它对于一个职场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创业初期,就在办公室墙上贴了一条标语: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这条行动准则,就是要激励每一位员工按时交付,快速行动。

  闭环这么重要,虽然看起来也不难实现,但在实际职场和生活中能做到的显然不多,甚至有些稀缺。

  一个职场人要想做到及时交付,并不容易,倒不是说这中间很难,而是里面包含了很多综合性因素,比如以下3点:

  1)事情本身周期长:

  比如,做过社群运营的小伙伴都知道,一个客户从观望状态到付费状态可能要经历7天,甚至更长以上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要考虑不同用户之间的沟通成本、作息习惯、消费水平等等。

  综合各方层面的因素而言,这个转化付费的周期会越拉越长,反馈也未必能给到及时,营销自然也就难以形成闭环。

  2)个人能力难以形成闭环: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过,烧烤摊老板往往比明星创业的副总裁更容易创业成功。

  这并不是笑话,而是这两者中间藏着巨大的认知差。

  烧烤摊的生意虽然看着小,老板文化水平也不见得有多高。

  但他需要完成从最开始的找场地、进原料、定菜单、选价格,到中间的服务、销售,甚至最后的售后收银等等步骤,都可以形成一个闭环。

  也就是说,烧烤摊老板具备闭环能力,并能在实战中把生意的整体逻辑过一遍,但是大公司副总裁呢?

  虽然看着学历高、title响亮,但他的工作更多是大公司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一旦独立创业,很难独立形成闭环。

  3)坚持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各种线路都尝试一遍,然后找出最优解。

  这种方式追求高质量的结果,但显而易见,执行成本也很高,因为现实的职场中别人很难有时间给你,甚至等你找出最优解。

  完美主义继而容易陷入拖沓的境地,阻碍闭环的完成。

  二、主义者的致命弱点在于凡事只求完美

  容易陷入完美主义者的拖沓境地,很多时候并不是这群人真的爱上了“完美”,而是他们更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已。

  一旦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就很容易忽略对自己的考虑。

  在这里,不妨可以参考下动物世界里蚂蚁搬家的做法:

  科学家发现,蚂蚁出动搬运食物的时候,不管地形多么复杂,距离多么遥远,它们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线。

  原因就在于,每只蚂蚁一开始都会随机选择一条道路,并且留下一种叫着“信息素”的物质。

  若干只蚂蚁在找到食物后,也就留下了若干条搬运道路的信息。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是留下了线索,最后短路径的蚂蚁总是比长路径上的蚂蚁数量要多得多。

  因为路径越短,相同时间内蚂蚁往返次数就越多,在路上留下的信息素也就越多,蚁群自然而然会慢慢聚集在这条路径上。

  蚂蚁不断重复的这个过程,最终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径,后来有人把这个归纳为“蚂蚁算法”。

  说到底,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完成的每一个小闭环,就像蚂蚁随机选择路线一样。

  单个闭环或单条路径可能非常简单,但多个闭环或者多条路径的信息聚集起来,就能找到最优解。

  但前提是,无论如何,总要迈开最开始的第一步。

  与其花上三天三夜憋一个大招,不如迈开双腿先完成一个闭环再说。

  完美主义者的致命弱点,在于凡事只求完美。

  有些人在闭环这个流程上吃的亏,并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一直在纠结“做不做”的问题。

  比如我身边就有很多完美主义者,他们总想证明自己聪明、正确、高瞻远瞩,绝不轻易妄动,凡事瞻前顾后。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害怕结果和失败的表现而已。

  甚至连写一篇文章,都是各种拖延,总想一次性憋个10w+的爆文,但往往到最后几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标题都没憋出来。

  在很多时候,如果凡事纠结于过程中的如何不出糗,最后必定是结果上的一无所获。

  三、形成反馈系统,为自己的未来按下启动键

  回到这个核心问题的原点——闭环。

  闭环的本身是为了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给自己的未来按下启动按钮。

  而好的反馈,则离不开以下3个关键因素:

  1)建立明确反馈时间点:

  职场上出现完不成任务的情况,倒不总是因为员工能力低效,而是很多时候对上级的指令理解不清楚,比如我们经常听到领导说这样的话:

  这个活挺急的,要抓紧时间赶出来,越快越好,我着急用。

  但到底什么时候要?毕竟每个人都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不要推后?

  所以,“尽快完成”这样的说法,只会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时间观念,让人摸不清头脑。

  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明确反馈的时间点,比如:

  今天下午18点之前完成,直接以PDF版本发邮件给我,同时抄送总经理。

  2)设立明确完成标准:

  布置任务也好,设立目标也好,始终要有一个明确的完成标准,同时这个标准一定还要可操作性。

  比如,领导在布置任务时说:

  今年年会,多找几个好听的歌合唱。

  但是,每个人对待好听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张学友,有人喜欢周杰伦,还有人喜欢刘德华。

  好听,注定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概念和标准。

  设立明确的完成标准,远比一个模棱两可的宏大目标要容易的多。

  3)做好汇报要求,检查进展:

  要想获得好的工作结果,不仅要把工作交代清楚,还要严格把控过程。

  和你分享一个方法:

  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后,附带一个汇报要求,周期长的任务,可以分成多个节点汇报。周期短的任务,可以居中汇报一次。

  不管汇报的对象是对自己,还是领导,都是一次了解自己实力和执行力的最佳机会。

  写在最后:

  “Chutzpah”这个单词源于希伯来语,字面意思是“厚颜无耻,胆大包天”。

  同时它也指的是一个人即便不断失败,也会重新站起来积极尝试。

  这恰如真正的冒险家并非只是胆子大,或是能力超强,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接受有些冒险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而闭环,恰恰是面对不确定性要培养的第一能力。

  但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能在人生之路上从一而终,所获皆是圆满。

收起阅读 »

“你很优秀,但我还是要开除你。”

  01  今天想跟你分享一个我身边发生的故事。认真读,相信你会有启发。  我公司有位员工琳琳,她聪明漂亮上进,写作功底扎实。她一来就成了公司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可是不久她的状态就不对了,为什么呢?  琳琳写的一手好文章,她的文章常让人看得畅快淋漓。可是这段...
继续阅读 »

  01

  今天想跟你分享一个我身边发生的故事。认真读,相信你会有启发。

  我公司有位员工琳琳,她聪明漂亮上进,写作功底扎实。她一来就成了公司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可是不久她的状态就不对了,为什么呢?

  琳琳写的一手好文章,她的文章常让人看得畅快淋漓。可是这段时间她连写了几篇,水平却大幅下滑。我意识到她可能遇到些事情了。

  于是就找她谈心。这才知道,她现在很焦虑,因为之前发了几篇文章阅读量都不高,她开始质疑自己的写作水平,觉得自己没有太大的价值,担心在公司的未来。

  为了缓解焦虑,她周末上图书馆去看书,拼命地找写作资料,想多写些文章。没想到,曾经很高产的她,现在一周都憋不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出来。而且文章越写越混乱,越来越达不到预期。

  琳琳的现状让我想到了我曾经的一个下属。那时我想招一名电商专家,于是把他从其他公司挖了过来。他叫哈里,是一名非常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我们对他寄予厚望。

  但是他来后,遇到了职场常见的水土不服。新公司无论是文化,沟通还是工作流程和他原有的公司都很不一样,来了6个月也没有做出一点成绩,哈里开始非常的焦虑。

  他每天最早到最晚走,一个人埋头苦干,但是结果却越发不如人意。

  与此同时,同事们对哈里也很有意见,觉得他固步自封,不和别人交流。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忙什么,渐渐地,哈里成为了边缘人。

  一年后,哈里被公司淘汰出局。

  02

  当我管理水平趋向成熟,带了更多团队之后,我意识到,像琳琳和哈里的情况在职场很常见。

  当原本优秀的人陷入到工作困境中后,就会影响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个人如果想持续变得优秀,就需要在很年轻的时候,弄明白两个道理。

  ▌1、工作最忌讳就是埋头苦干

  我常对我的学员说,学习最低的效率就是一个人埋头苦学。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工作亦是如此。

  很多时候工作的难度都会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如果只知道死磕,那么通常都会陷入死循环。因为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只能接受不好的结果,而这又进一步导致在公司的价值感降低,周而复始,越来越差。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学会和团队合作。

  当工作上遇到自己不懂,或者想不明白的时候,找到部门同事向他们请教,或者邀请几位相关的同事开个小会,来共同商量解决方法。

  这时有人会说,别人都那么忙,我这样做会不会打扰到他们?还有人会说,别人为什么会帮我呢?

  正是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开口求助或者与人合作,这也是导致埋头苦干陷入僵局的关键原因。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人都有被需要的渴望。当他人有求于自己,当自己被他人所需要,个人价值就能得到体现。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乐于助人本来就是天性。

  另一方面,主动寻求合作是每个人迈向优秀必须培养的能力。

  合作是否成功取决于双赢原则,也就是做这件事,对我有好处,对你也有好处。我俩合作可以实现1+1>2的结果。

  而不懂得与人合作的人,就会面临孤立无援。对于旁人而言,我不知道你在忙什么,你也不需要我,所以你的事与我无关。

  如果,哈里懂得这个道理,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能够请教其他人,也会寻求合作,那么他的处境将会完全不一样。

  因为他的工作成果对部门业绩都很重要,人人都想帮他,但却无从下手。

  ▌2、长板原理的误区

  很多年前我们就知道木桶原理,即一只水桶能装多少谁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需要不断地弥补自己的短板,否则短板会限制了整体发展。

  但是后来,木桶原理被很多人驳斥,认为更有效的是长板原理。即一个人应该不断发挥他的长处,而不是弥补短处。

  这两种说法,在我看来都没有错。但是它们的应有场景有很大的不同。

  当今时代是崇尚成功者的年代,放眼望去那些被人所知的成功者,他们都有着自己极为鲜明的优势和特点。比如马云,口才一流;董明珠,销售领袖;郎朗,音乐天才。

  对于这些在某些领域的天才型人物来说,他们奉行的就是长板理论。将自己某个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对于普通人呢?如果有一些优势,但又不是极具竞争力怎么办?

  如果只发展长板,很容易就会遇到瓶颈。也许他们很努力,但是由于遇到了天花板无法突破,反而给人留下来封闭的形象。

  几年前我刚进入自媒体行业时,我很快意识到,我在写作上并没有天赋,无论我多么努力,我都不可能写出像某大V一样,篇篇10W+的文章。

  于是,我开始综合打造自己的竞争力,我去学习自媒体运营,开线上课程,发展线下社群,通过几年的耕耘,我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护城河,业务发展也越来越好。

  在我刚起步时,我认识一个大V,那时她已经出版了3本书,粉丝是我3倍,我很仰慕她。

  去年有一个机会,我得以请她吃饭。这么一聊才发现她的状况和我想象落差很大。她认为她的优势是写作,于是她白天工作,每天晚上写文章,从未间断过。除了写作这件事,其他事她都顾不上。

  但是两年过去了,至今她的粉丝数只是我的五分之一,而收入更是和我差距甚远。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问题是她很焦虑。

  她说,她出的每一本书都不畅销,粉丝和变现能力都停滞不前,而她又是如此之忙,连孩子也顾不上。她对未来深深地担忧。

  我反思,她起步的时机那么好,为什么现在却如此被动?究其原因,还是太执着于自己的长板。

  很早以前,我就深知自己作为一个资质普通的人,想要变得优秀,别无他法,必须要打造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太固守自己的优势,反而会成为劣势。

  像琳琳这样在写作上有能力的女孩子,不应该只想着发挥写作的长板,而应该同时考虑,自己还能学些什么东西,可以更全面地提升价值。这样当写作状态不理想时,也能够在其他地方得以弥补。

  03

  我常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看待事物的方式。如果眼中只有这件事,那么结果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心态。

  哈里正是如此。因为他只埋头盯着一个项目,一旦做不好,他就会郁闷万分,而这样的状态往往带来的是更坏的结果。

  如果哈里知道同时学习其他能力并拓展其他项目,那他就不会进入恶性循环中。

  我和琳琳聊了一个多小时,帮她理清了混乱的头绪。

  我告诉她,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到底如何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给公司或他人带来更多的价值,这将直接体现到个人价值上。

  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想清楚了目的地,你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达成,而不是固执于通过什么途径或方法。

  NLP十二条假设中其中一条是这么说的:任何系统中,最灵活的部分最能影响大局。

  所以,保持灵活,做最有结果的事。

收起阅读 »

实习生们,如何让别人更愿意提携你?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  因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不可避免要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  这时问题就来了。  有人会怯于与地位高的人交往,因为会紧张不自在。  有人会不屑与地位高的人交往,因为有股清高的劲。  有人则会各种溜须拍马,因为想从地...
继续阅读 »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

  因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不可避免要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

  这时问题就来了。

  有人会怯于与地位高的人交往,因为会紧张不自在。

  有人会不屑与地位高的人交往,因为有股清高的劲。

  有人则会各种溜须拍马,因为想从地位高的人那儿捞取好处。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如果你觉得以上的交往方式让自己很舒适的话,继续沿用也没什么问题。

  不过如果你想跟地位高的人保持一种更健康的关系的话,就要掌握一些交往的窍门了。

  特别是年轻人,更要优先掌握这些。

  因为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阅历或学识,跟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能增长见识、学习成功经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还能进入更高的人脉圈。

  那如何才能在不巴结的情况下,让地位高的人更愿意帮助自己、提携自己呢?

  做到下面六点就可以了。

  01

  多揣摩

  我们在做销售的时候,人人都会建议我们要多揣摩客户的需求,各种各样客户需求分析的工具或模型也层出不穷,比如顾客行为分析、用户画像、KANO模型等等。

  为何我们会在揣摩客户需求上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呢?

  因为只有抓准了需求,客户才有可能购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

  跟人交往,特别是跟地位高的人交往时,就要跟揣摩客户一样,多揣摩你交往的人的需求和想法,这样你说话才更中听。

  你可以换位思考下,一个说话能说到你心坎上的人,跟一个说话你听得有些别扭的人,你更喜欢跟谁交往呢?

  比如湖南卫视的主持人何炅,之所以那么受欢迎,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多揣摩、善解人意。

  湖南卫视有一期《向往的生活》,任泉到蘑菇屋做客,到了之后赞不绝口:“这个院子太漂亮了,比电视里看着要漂亮得多。”

  任泉讲这句话时是完全无意的,只是一句随口的夸赞。

  但八面玲珑的何炅却揣摩到了摄影师的心思,因为任泉这句话听在摄影师的耳中,可能就是一种否定了:“意思就是我们摄影水平不行呗,将这么漂亮的蘑菇屋给拍差了”。

  于是,当大家进屋后,他又走到摄像老师面前,故意搞怪又轻松地对他们说:“各位摄像老师别介意,代任泉跟你们说对不起啊,他不是那个意思。”

  何炅这么大牌的主持人对地位不如他的摄影师,都还这么用心地去揣摩对方的心思,我们面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为何反而不能去多揣摩呢?

  只要揣摩多了,你就更能讲出对方想听的话,做出对方期待你做的事了。

  02

  搭关系

  《鬼谷子》对君臣和上下级的关系有一段精彩的归纳:“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上下级的结交,一直以来都是有内在规律的,无外乎四种。

  1)结以道德

  两个人因共同的道德观或信仰而交往,这是一种最紧密的连接了,往往比血缘关系还亲密。

  2)结以党友

  鬼谷子讲的党,有:

  地缘性的乡党,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同乡关系。

  有血缘性的宗党、族党、亲党,这是以血缘为纽带连结而成的。

  有经历类似或立场相同而结的朋党,校友关系就属于这一种。

  有因政治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帮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政党。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我们会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同理心,也更乐于帮助他们。

  鬼谷子讲的结以党友,本质上讲的就是以相似性来结交。

  3)结以财货

  因钱财而结合的关系。这儿不只是上级给下级以薪酬,也指上级需要有聚财、理财能力的下级给自己支持。

  像汉武帝重用商人家庭出身的桑弘羊担任御史大夫,负责全国的税收就是如此。

  4)结以采色

  采色是指可以愉悦性情的事物,既包括现在所说的艺术、爱好这类高雅的,也包括声色犬马这类低俗的。

  在人际交往中,找到了连接点,两人的距离在无形之中就会拉近很多。

  跟地位高的人交往,你可以从鬼谷子归纳的这四类里去寻找连接点,并以此作为交往关系的基础。

  不过要特别留意下,鬼谷子归类的这四种关系,是按从难到易、由深到浅的关系来排序的。

  1)结以财货、结以采色

  结以财货、结以采色虽然能帮你跟地位高的人建立关系,而且这样的关系建立也相对比较容易。

  不过这种关系也是偏于浅层的,即使相交了,大家也更多是吃喝玩乐,很难真正交心,甚至还会相互防备。

  2)结以党友

  结以党友虽然关系会更深入,但它更多受限于已发生的客观经历,比如你总不能回到娘胎里再出生一次,以跟某个地位高的人建立血缘或同乡关系吧?

  3)结以道德

  最深厚的关系就是结以道德,也就是做到思想同频。

  这就需要你多看书、多阅历,开阔自己看问题的视野,以与地位高的人有真正的共同语言和思想共鸣,这样就能建立一种非常良性的关系了。

  03

  肯低头

  跟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要认清对方地位更高这个事实。

  因此,不能以“不可矮了气势”或“不要有分别心”作为自己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的借口,在跟地位高的人交往时我行我素、没大没小。

  这就像有人喜欢用“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来掩盖自己说话不动脑一样,明明是自身沟通能力不行,还表现得很有优越感。

  喜欢被尊重是人的本能,哪怕再没有等级观念、再平易近人的人,在尊重自己的人和跟自己没大没小的人之间,还是会不自觉地偏爱尊重自己的人的,只是有时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因此,在与地位高的人交往时,可以适当处于一个相对低的姿态,多给对方以尊重。

  比如,上车时让对方先上,宴请时请对方坐C位,开会时等对方先讲话等等。

  这么做了后,有两点好处:

  1)展现出了尊重,对方更能接受你。

  2)展现出了谦逊,地位高的人更愿意帮你、提携你。

  不过,低姿态也要有原则,不能变成无原则地奉承巴结,因巴结而结成的关系只会让地位高的人瞧不起你或利用你,而不是帮你、提携你。

  04

  多求助

  我们经常会不好意思求人,认为求人是件给别人添麻烦的事。

  这种“不好意思”和“怕麻烦别人”其实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仅仅是你的一种个人反应而已。

  恰恰相反,有机会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找地位高的人求助,这有两个原因。

  1.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

  有句俗语叫“朋友是麻烦出来的”,通过帮助的过程,双方的接触和了解会更多,也更容易进一步推动关系的加深。

  但在找地位高的人帮忙时,一定要记得两点:

  1)要求助的事在对方的能力范围内,不太费力就能做到。

  2)求助前和求助后都要表示诚挚的感谢,不能视为理所应当。

  2.人更愿意帮助自己帮助过的人

  美国的国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这句话是社会心理学上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的典型体现。

  “认知失调”理论是利昂·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这个理论解释了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人不允许自己去做一件错的事情,或者说是不值得的事情。

  假设不小心做了(比如说帮了你)怎么办呢?

  这时大脑会自动校正认知以逃离“认知失调”的痛苦,会反过来说服自己帮你是对的,甚至会说服自己喜欢上帮你这件事。

  因此,只要你能让地位高的人帮你一次,他就有更大的概率帮你第二次或第三次。

  如果你在找地位高的人帮你之前,能做到先“吃亏”让对方认为你值得帮,那么求助成功的概率就更高了。

  05

  先吃亏

  我们在与地位高的人交往时,一开始要愿意吃亏。

  为何呢?

  因为地位高的人能给你提供的价值,比你能给他提供的价值多得多。

  而且愿意跟地位高的人结交的人很多,也不差你一个。如果你一开始就追求等价交换,甚至是溢价回报,那么多人在排队,他为何要选择跟你交往呢?

  因此,在跟地位高的人交往时,如果有吃亏的机会要把握住,就是你们建立信任的一个好的开始。

  比如,在职场中出现了小事故,你可以帮着领导一起担待下来,这样你的领导对你的好感度和信任感就会大大提高。

  而且,你的吃亏会让领导对你有所亏欠,这种亏欠总会在一定的时间之后以更大的价值回报,重新回到你的身上的,因为地位高的人能给你提供的价值更大、资源更多。

  当然吃亏也要有个度,一定要在自己可承受,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不能一个亏吃下来连翻本的机会都没了。

  毕竟我们吃亏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是以当前的吃亏换取未来更大的回报的。

  06

  有价值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指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就是交换关系。

  很多人之所以与地位高的人相处不好,核心原因在于他们总是希望从地位高的人那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但自己却拿不出什么可以交换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我们自己变得有用、有价值,地位高的人才更愿意为我们提供他们的资源。

  因此,跟地位高的人处好关系最本质的一点就是让自己越来越有「可交换价值」。

  这一点做到了,哪怕前面五点做得不太好也影响不大;但假若这一点暂时做不到,那你就要在前面五点上更认真地发力了。

  07

  总结

  我们没必要对地位高的人溜须拍马,因为这只会让别人瞧不起你或利用你,而不是帮你、提携你。

  我们也不需要避讳跟地位高的人交往,认为这是奉承或巴结。

  相反地,我们要多多主动跟地位高的人交往。

  因为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阅历或学识,无论你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跟他们交往,地位高的人都至少能给你更多的见识、更好的问题处理方式参考。

  如果你还能用好这篇文章建议的六点技巧(多揣摩、搭关系、肯低头、多求助、先吃亏、有价值),你甚至可以获得地位高的人的青睐,给你各种资源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还等什么呢,赶紧找个地位高的人交往去吧~

收起阅读 »

职业人,教你3个沟通技巧和说服人的底层逻辑

  有这么一件事,我非常不同意,叫做“对事不对人”。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经历的、所见到的、所作出的每一件事,都是偏好与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说,我们所有的困惑都来自于人。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一个主题:人是怎么形成他的看法的?又是怎么改变的?怎么...
继续阅读 »

  有这么一件事,我非常不同意,叫做“对事不对人”。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经历的、所见到的、所作出的每一件事,都是偏好与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说,我们所有的困惑都来自于人。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一个主题:人是怎么形成他的看法的?又是怎么改变的?怎么改变自己的看法,怎么改变别人的看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话题,情绪与沟通。

  01

  说服他人的底层逻辑

  我把说服他人的底层逻辑浓缩成为了三句话。

  1.没有人喜欢被改变

  很多人以为会了沟通、说服就跟有魔法一样,对方就会觉得你讲的都对。这是不可能的。

  我被说服了,等于什么?我被打败了。

  每个人脑中既有的看法、想法,已然存在的观念或立场,都是无数他过去生活经验当中的偏好与选择的结果。

  我选择了相信我现在脑子里相信的事情,我选择了产生我现在脑子里要产生理念的立场、价值观。

  如果你改变我这一点,我就视为我的人在受到挑战。

  在《奇葩说》上打辩论时,我最常听到的是:黄老师,你节目里讲的话好有道理,我平常也想过,可是没办法像你说的这么清楚。

  对这位观众而言,他不是被我说服的,那个看法是他早就有的,只是被我启发了,想通了而已。他没有被改变,是我说出了他心里的话。Nice!

  1)祝英台陷阱

  在沟通、说服时,要小心“祝英台陷阱”。

  祝英台她老妈,要说服祝英台嫁给马文才。

  如果她不断跟祝英台强调:贫贱夫妻百事哀,你还年轻不懂事,男人有钱很重要,所以女人不要老是相信真爱。你要信妈妈,妈妈看过的男人比你看过的多得多。

  她每讲一句话,祝英台心中有一万个吐槽。

  妈妈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女儿脑中第一个想的就是反例:

  不会,你看村口的王大妈跟她的老公不是也很穷吗?不是很开心吗?

  男人一定要有钱,女儿脑中第一个想:

  不对,谁说的,你看谁谁谁,不是也很穷吗?最后就发财了。或者是没有发财,不是也很开心吗?因为他得道成仙了。

  她既有的原则叫“我喜欢的是梁山伯”,而你现在告诉我的一切,都在说我的选择和偏好是错的,这不可接受。

  2)你应该VS我需要

  说教,让人没有选择权。

  最常见的是“你应该XX”。

  春娇和志明是一对情侣。快到情人节了,春娇想,志明总该要有所表示吧,交往第一年,我们总应该去吃顿情人节大餐吧,总应该过浪漫一点的夜晚吧。

  结果,志明很倒霉,要上班。他跟春娇讲,春娇很生气:你应该要为我想一想。志明也很生气:你应该要体谅体谅我,谁想上班。

  这就叫“你应该”,永远容易让人吵架。应该代表你不这么做,你错,道理就是这样,对错就是这样分的。那我就没有选择了。

  可是,如果把所有对话改成“我需要XX”,整个气氛就会不一样。

  我们交往第一年遇到了情人节,我需要你能够对我做一些浪漫的表示,我很需要能够感受到你对我的重视。

  志明要上班,没办法。我也不想上班,可是这样我很为难,因为我知道你会生气,这时候我很需要你的体谅。

  “我需要”代表选择权在你手上。你可以选择满足我或不满足我,这是人最容易被说动的时候。

  3)为什么不VS为什么要

  问:你有抽烟的习惯?

  答:有。

  问:你为什么不戒烟呢?

  答:没想过戒烟。

  问:你为什么不好好思考,要去戒烟呢?

  答:没想过。

  问:难道不觉得健康很重要吗?

  答:戒烟好像没跟健康连到一起。

  问:难道不觉得抽烟会很让人讨厌吗?

  答:是别人讨厌吧。

  当问人家,你为什么不这么做的时候,等于在帮人家复习他不这么做的理由。他是不可能因此改变的。

  我如果问你,为什么不戒酒,你可能会告诉我,因为工作需要,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一点小嗜好。

  我再说,工作也不是一定要喝酒。这时候,我就在攻击你的看法。你就必须要防卫,不断强化你的驳论。

  但是,如果把“为什么不”变成“为什么要”:

  问:你这辈子有没有想过戒酒这件事情?

  答:有想过。

  问:1到10,你想戒酒的念头有多强?

  答:6到7吧。

  问:我非常惊讶,这相当高。一般喝酒的人都不是很在意这件事,我以为只有2到3呢,为什么?

  答:因为喝完酒之后断片,完全想不起来前面一天发生过的事情。

  问:喝酒断片没什么了不起,这件事情会很严重吗?我常常就有这种经历。

  答:会很出丑。

  问:那是别人的想法,你管人家呢?

  答:没有,非常难堪的。

  问:大家都在喝酒的时候,偶尔难堪,出个丑事这也是亲和力,为什么会对你造成困扰呢?

  答:但是在很多同事面前,有这样一个印象就会很讨厌。

  有趣的是,他本来是没有要戒酒的,可是我问他想戒酒的理由是什么时,他就会去捍卫那个理由,自我增强这个理由。人就是这么有趣的生物。

  2.没有人喜欢不知情

  一个人在不了解状况的时候,很少会乖乖配合。

  上了飞机,飞机不飞,说不好意思,因为航空管制,要稍待一会儿。

  这时候,如何降低执勤暴力呢?

  我遇到过一个阿婆,遇到航空管制后非常不开心,骂空服员:

  不飞就不要让我们上飞机,在候机室还宽敞、舒服一点,现在缩在这小位置上,一小时不飞,两小时不飞,所有人在这里受罪,算什么?

  空服员:不好意思,您再等一下,现在航空管制。

  阿婆:为什么让我们上飞机。

  空服员:不好意思,航空管制,稍微等一下,马上就会让我们飞了。

  阿婆:什么马上,一小时也叫马上吗?听了好多次马上了。

  很常见的状况,对不对。

  后来,因为阿婆闹得太凶,座舱长跑过来了,跟阿婆说,太太,跟你解释一下状况,是这样的,我们所有飞机得排队起飞。

  “按照航空塔台的规定,必须要登记了以后,才会列在排队的序列里头,一轮到你就起飞。

  现在因为不知道天气什么时候转好,管制什么时候结束,所以都在排队等着。如果我现在让大家下了飞机,我们就会从排队的名单上掉到最后一位。

  所以,为了天气一好,让大家立刻起飞,我们会选择让大家在上面稍微等一下。现在如果你们要下去的话,就不会在排队的名单里了,可能会等更久。”

  他讲完之后,那位阿婆的情绪明显变得不一样,她依然不满,可是不会愤怒。

  最傻气的、最可惜的对话叫做:“小姐,我跟你解释一下,这叫规定。”

  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我也不打算跟你解释为什么,我只告诉你结果。但这没用,只会让人更生气。

  每个人都想知道理由。告诉别人理由,是最简单的说服方式。

  3.所有人都希望有退路

  “没关系,你随时可以反悔”,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句话。

  你买一样东西,我告诉你,不满意随时可以退款,你会更容易下决定。

  如果我告诉你,不,货物一出,钱只要到了我手里,概不退还。

  你倒也不一定会翻脸,但决定要不要买的时候,会想了又想,想了又想。

  对约会这件事,女生最大的困扰是怕一旦答应了,中途就不能反悔,非常有压力。

  所以基本上就会倾向于一开始就不讲yes。除非百分百确定你很适合。

  可是哪一个人在接触前可以百分百确定?因此男生会错过很多机会。

  台湾有位约会达人,跟女孩讲:我们约在地铁上,如果见面后你觉得我还ok,就继续坐两三站,到那边的餐厅去吃饭;

  中间只要不满意,你立刻就在地铁站下车。当然,我也可以。

  这样,女孩答应的机会非常大,因为对她而言,几乎没损失。让人家有退路,反而充满高度说服力。

  02

  学会拆解你的情绪

  中国人其实不太擅长谈论情绪,对情绪最棒的赞颂反而是没有情绪,比如“波澜不惊”“城府极深”等等,都是形容不表露情绪。

  但当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情绪的效果却是极佳的。因为,大多数人的偏好与决定,都不是由道理来决定的,而是由情绪决定的。

  比如你看《奇葩说》时,认为这个人口才好,能说动人,那个被说“动”的,是情绪,而不是道理。

  对于沟通来说,最麻烦的不是负面情绪,是混乱的情绪。

  微博上常常有女生来问:我跟男朋友相处很久了,他居然还会下载小黄片。这让我很生气,吵了几次都还是这样。男生都是这样吗?

  你好生气,你气什么?

  气小黄片呢,还是气这个事情?整个搅在一起,不对。你气可以分成很多细节。

  首先有一种可能,你觉得被忽略了。

  我们可以检查一下是不是这样。沟通的时候,要的是检查,不是大胆的推测。

  你男朋友专心打电动不理你,你会不会生气?如果会生气,你把他看小黄片时你的感觉,和刚才这种感觉对比一下,一样不一样?

  如果一样,就代表你气的,或者你真实的反弹确实是我被忽略了。而小黄片不是重点。

  这样的话,就帮你对焦。如果你不学会对焦,今天因为他看小黄片跟他分手,找了下一个男朋友爱打电玩,不是一样吗?再找下一个,喜欢集邮,也是被忽略,还是不理你。

  如果不是被忽略,那么还有第二种,你觉得被抛弃。他看别的女生,是在嫌弃我。

  可以测试,你跟男朋友吵架,他说咱们过不下去了,那时你的感觉一不一样?如果一样,代表你是怕自己被抛弃。

  如果还不一样,可以再比。还有一种原因,是觉得男朋友不听话。叫你不要看,你还看。

  那么,你有没有让男朋友倒垃圾,他没去倒?有。那时候会不会生气?会。

  感觉一样不一样?如果一样,代表你主要情绪的点在于他不听话。

  可能一般人不会这么仔细地把它拆解,只说他看小黄片,我很生气。

  把一个混乱的、愤怒的集合丢出去。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多数的问题,要对焦之后才能解决。

  03

  对接你的问题

  所以,什么是问题呢?

  1.问题就是期待跟现实的落差

  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叫做问题。

  现实在这里,期待上升了,问题就产生了。

  所以什么叫解决问题?

  一种就是提升现实,满足期待;

  第二种就是降低期待,满足现实。

  比如一个女孩说,两个男孩我不知道怎么选。那位跟我相交5年的男朋友,怎么不能够像人家那样有钱呢?那个有钱的相亲对象,为什么不早点遇到,有足够感情基础呢?

  她的期待是什么?那是一个很贪婪的期待,期待最幸福。其实,你跟你男朋友之前有不愉快吗?没有。

  那很好啊。可能那个相亲对象真的很棒,但关你什么事呢?你为什么要成为世界上幸福的人呢?你这个人怎么那么自恋呢?

  2.你眼中的问题,就是别人眼中的解决方案

  男朋友回家一直打电动,这个问题很麻烦,我要怎么解决?

  这不是问题,这是你男朋友的解决方案,解决跟你见面没话说的方案。很有趣。

  一个人干吗抽烟?抽烟对身体不好。这不是烟,这是解决方案,解决我另外一个问题的方案——无聊。

  一个学生翘课,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是这个男孩所想到的解决方案——解决在学校里被欺负。

  所有你眼中见到的问题,都是那个人想了半天的解决方案。只有你觉得是问题而已。

  这就是苦口婆心跟他谈事情但效果不佳的原因。你拿走了这个解决方案,他必须要去直面真正的问题,会太痛苦。

  3.这个问题可以是谁的

  一个地产业务员问我:顾客常常不信任我,让我觉得很困扰,我要怎么样博取他们的信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会习惯地问一件事:客户不信任你,这是谁的问题?

  当然是你的问题?未必。客户不信任你,这个问题,可以是客户的。

  你可以去跟他讲:

  赵先生,跟您沟通一下,在跟您服务的过程当中,我发觉您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你不信任我。

  你知道这样对你而言,造成很大的伤害。由于你不信任我,所以我每次不管是沟通也好,还是对你提出方案也好,都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时间成本。

  所以,您可能要想办法解决一下您不信任我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您会让我没有办法给您提供最专业的服务。所以赵先生,您看我们怎么样配合一下?

  可不可以用别的方法思考这件事情,不是我的问题。这里指的不是道德责任,是讲这个问题可以是属于谁的。

  还可以是公司的:

  老板,不好意思,我给您报告一下,我觉得我们公司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作为某某房屋的中介,出去的时候,普遍得不到客户的信任。

  我觉得我们公司在这方面的宣导上,或者是形象建立上,遇到很大的问题。

  所以看看公司是不是要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设定问题只是一个人的,那解决方法也就只有一种。如果能够想出这个问题可以是不同人的,那么解决方法就不止一种。

  4.正确描述一个问题

  1)主动性

  有些人讲故事,叫做“事情掉在我头上”,我是那个被动遭遇的人。

  ——你上个周末怎么了?

  ——没怎么啊,上个周末几个朋友约我出去玩嘛,晚上大家一起去喝个小酒啊,回来的时候,太晚了,就被我老婆骂了一顿。

  简单讲完。朋友找我,大家玩,回来晚,我被骂。

  而成熟的人在这个故事里是主动的:

  上个礼拜有几个同学,我就觉得好久不见了,大家难得嘛,我意思是一起出去玩,大家去喝喝小酒,我也觉得很好。

  后来看了一下,时间快到了,好像要回家了,可是,我那个时候就想,难得大家聚在一起,今天这个机会这么难得,现在走太扫兴了。

  于是呢,我就想算了,管它呢,就一起喝得比较晚。回到家,果然被老婆骂了一顿。

  这一切是我选择的结果,就像前面讲的,其实都是我的偏好和选择。

  2)互动性

  你的老婆是有想法的,你的朋友是有想法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想法,而你是能够理解、知道,并进一步陈述出来的。

  3)探索性

  《白雪公主》大家都听过。可是这个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对白雪公主而言,这不是她的国家,一切关注赞美都来自于王子对她的爱,来自她的美貌。

  所以她常常会在镜子前检查,有没有多一根皱纹或白发,也会好奇有没有更年轻漂亮的姑娘?直到有一天她忍不住问,镜子啊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这不就是《白雪公主》里王后的心理!她也是一个人嫁到这个国家的啊。

  如果我一开始就讲王后不是坏人,你们就开始抵抗了。可是惊讶可以让你动摇原本的看法。

  04

  结语

  我们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大家都有属于你们恋爱的故事、婚姻的故事,关于跟上司下属之间恩怨情仇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你是某一个角色,你有你所谓面对的事情可能是一个在努力挣扎的,你可能是一个得意的,或者是嫉妒的人,你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们虽然在谈情绪沟通,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看今天所聊的不是如何解决一件事情,而是如何接触人。

  对我而言,我喜欢接触的是角色,人就是由几个基本的维度沟通,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想成为的人,想做的事。

  探索人们为什么要有想法,怎样改变想法,这是我这一辈子最好奇的领域,是我的need。

收起阅读 »

这一类员工,就该拿钱走人!

  01  到底是“先人后事”  还是“先事后人”?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怎么做、做什么,而在于谁来做。”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  在战略课堂上,我被很多企业家学员问到:到底是“先人后事”还是“先定战略再定人才”?  我经常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回答这...
继续阅读 »

  01

  到底是“先人后事”

  还是“先事后人”?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怎么做、做什么,而在于谁来做。”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

  在战略课堂上,我被很多企业家学员问到:到底是“先人后事”还是“先定战略再定人才”?

  我经常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

  马明哲在其著作《平安心语》中写道:“人为先,策为后。没有合适的人,再好的策略也没有意义。”意思是先人后事,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人重要。

  为什么讲“先定战略再定人才”也是对的?

  因为战略决定组织,组织支撑战略。

  “先人后事”是面向高层的人才管理,是针对金字塔塔尖而言的。

  如果创始人和CEO自己的战略远见与领导力停滞不前,就很难带领这家公司把握更大的机会。

  而“先定战略再定人才”是面向中基层的人才管理。战略一经确定,就需要一步步把战略转化为员工的行为。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接受《哈佛商业评论》的采访,曾分享他如何成功完成从创业者到管理者再到决策者的转变。

  “当你创业时,只是个人的事,你要谋划怎么做。(中略)公司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时间在琢磨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现在,我绝大多数时候在考虑让谁来做,而不是做什么。随着业务的扩大,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

  02

  没有充足的后备人才

  怎么办?

  “公司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快于人才补给速度,是不能建立起一个卓越公司的。”

  ——惠普公司创始人戴维·帕卡德

  有了战略地图,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谁来做”。

  当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多企业高管更多担忧的还不是“哪个候选人”的问题,而是“没有候选人”的问题!

  作为CEO,如何避免人才青黄不接、大将缺位、新的战略机遇无法实现的悲剧呢?

  存在人才缺口不可怕,关键是采取什么举措去填补人才缺口。基于多年的咨询实践,我的建议是:关注“人才充足率”。

  什么是人才充足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年内准备就绪的接班人:管理人员总人数

  高绩效人才数量:全公司人数

  高潜人才数量:全公司人数

  战略性岗位上A类人才所占比例

  ……

  人才充足率高的企业不仅现在能赢,未来赢的概率也高,特别是在充满动荡变化、不确定性高的未来。

  所以重仓人才,就是重仓未来。

  否则就会发生人才链断裂。公司关键岗位上匹配的是不胜任、没有竞争力或者不适合的人员。人才链断裂有很长的潜伏期,不易被发现,在两三年后开始发作,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3~5年,甚至一蹶不振,退出竞争舞台。

  03

  为什么大多数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员工的创新空间却越来越小?

  “仅仅做到称职的员工,也要拿钱走人。”

  ——奈飞人才战略

  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的运营复杂度也会与日俱增。因为强化制度和流程管控,能让CEO和各种偏好稳定的员工感觉好一点。

  结果,一家完善且严谨的“流程驱动型”公司诞生了,规范战胜了灵活,留给顶尖人才的创新空间大大缩减,很多偏好创新和自由度的顶尖人才离开了,高绩效人员占比快速下降。

  华为正在加速陷入流程驱动型公司的“窘境”。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华为内部中文流程文件已有近3万份,平均每份12.6页,据估算华为总流程文件多达36.7万页。

  让美国人民和特朗普无法忍受的美国联邦法规一共多少页呢?答案是:18.5万页。

  所以任正非对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战略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人力资源政策要朝着熵减的方向发展!”

  奈飞公司的选择是:以超过业务复杂度提升的速度提升人才密度,使制度和流程极简化,吸引更多高效能员工,让高效能员工去抑制公司规模扩大带来的问题,从流程驱动转向人才驱动。

  今日头条把这一点总结为“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

  奈飞是如何做到的?以下是奈飞的人才战略的实践:

  1.只雇用卓越员工

  一个卓越员工比两个“胜任员工”做得更多,花费更少。和很多公司不一样,奈飞实行“仅仅做到称职的员工,也要拿钱走人”。

  2.只在意是否完成了伟大的工作成就

  奈飞不用员工满意度和敬业度来衡量组织是否健康,仅仅衡量员工是否保持了最高质量的工作产出。能够做到的优秀员工,将会被委以重任,酬以重金,支付市场最高薪酬。

  3.管理者必须熟练掌握人才管理方法

  能明智地招聘并培养员工,也能适时裁员,以保证每个岗位上的都是明星员工。

  奈飞的人才战略成功地推动了奈飞数十年持续的自我革新和战略升级,出品了全球热剧《纸牌屋》,还把系统迁移到云端,成为云计算的典范。

  04

  “兔子”和“野狗”

  谁对公司的危害更大?

  “赏明星,杀白兔(有人缘、无业绩),灭野狗(有业绩、无品德)并示众。”

  ——阿里巴巴人才战略

  史玉柱曾与马云激辩兔子与野狗谁对公司的危害更大,最终被马云说服,认为兔子对公司的危害更大。

  因为野狗有坏人的行为表现时,周围的人会警惕、能察觉,同时组织也会迅速采取裁人行动,因此野狗造成的危害是短暂性的。

  兔子尽管不出业绩,但是人缘好,老兔子又不断招聘小兔子和提拔小兔子,最后形成很大的“兔子窝”,霸占了岗位和资源。

  兔子窝也会联合起来把明星员工赶走,甚至诱导明星员工变成兔子。最后整个企业慢慢走向组织惰怠,步入业绩平庸的下滑通道。

  05

  如何决定谁走谁留?

  “把员工留在一个无法帮助他成长的地方,才是真正无情的假仁慈。”

  ——杰克·韦尔奇

  最困难的人才决策,是决定谁走谁留。

  小公司的成败在于你聘请什么样的人,大公司的成败在于你开除什么样的人。

  在战略变革的基础上,2019年腾讯又开启了人才变革。在腾讯约2000个总监级干部里,30岁以下的不到10人。过去10年,移动互联网的巨大红利,让腾讯躺着也能赚大钱,一些干部开始变得安逸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腾讯开启的人才变革集中于以下方向:

  明确对干部的新要求:无功便是有过,服从大局打硬仗;知人且善任,“不仅自身硬,还要团队强”。

  增加紧迫感:增加绩效考核频次,从一年一次变为半年一次;加强同级和下级的多维度反馈在绩效考核中的影响。

  加大淘汰力度:明确每年各级干部“能下”的比例不低于5%。

  06

  新人新业务

  还是老人新业务?

  “组织在某一阶段的最佳管理实践,将会带来另一阶段的管理危机。”

  ——管理学家格里纳

  马云提倡的做法是“老人做新事,新人做老事。”老人做新事,可以换换姿势保持激情;同时,他们熟悉公司,更能调动公司内的资源帮扶新业务。

  不过现实世界并不是如此简单。让我们看一看阿里大文娱的现实挑战。

  从2014年开始,阿里陆续在文学、音乐、游戏、影视和体育业务上重金收购和布局,并于2016年10月正式筹建阿里大文娱板块。

  5年过去了,旗下曾经第一的优酷视频被腾讯视频和爱奇艺超越,2018年大文娱板块亏损158亿元。5年过去了,阿里大文娱更换了3任负责人、10位核心高管,新生代干将、职业经理人、阿里元老来了又走:

  1.新人做新事

  2015年7月,高晓松和宋柯分别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和CEO;2016年后,高晓松和宋柯就逐渐从日常管理中淡出,很快宋柯离开了阿里。

  2.老人做新事

  2016年10月阿里大文娱成立,阿里合伙人俞永福任负责人,曾经成功整合阿里移动业务、带领高德地图超过百度地图的俞永福被寄予厚望。1年后,2017年底俞永福卸任,转任阿里巴巴eWTP投资小组组长。

  3.元老做新事

  2019年6月,2007年就加盟的老阿里人樊路远担任阿里大文娱总裁。他曾任职于阿里发展规划部,并担任过支付宝事业群总裁。

  无论是“新人做新事”,还是马云的“老人做新事”,在阿里大文娱这个案例上都不成功。

  《财经》杂志的高洪浩在一篇报道中质问:“大文娱缺的是钱吗?不是,没有人会质疑这一点。缺的是理性主义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吗?不是,高晓松和宋柯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缺的是集团支持吗?俞永福和樊路远的接连到来证明了不是。”

  跳出具体的个案,很遗憾的是,我没有检索到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没有对内部老人和外部新人领军新业务的绩效进行对比的实证分析。

  一家公司究竟应该从内部还是外部挑选新业务的领军人才?我在此仅仅罗列一下我认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业务和老业务的相似性如何?相似度高,我建议用内部老人;差异性大,我建议用外部新人,因为需要外部新人快速为组织带来新经验和新能力。

  整个公司的经营局面如何,老业务已经陷入困境还是仍为稳定的现金奶牛?如果公司经营局面良好,我偏向用内部老人;如果老业务已经病入膏肓,我偏向用外部新人,因为外部新人约束少、人情少,可以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

  公司资源配置优先级如何?如果资源配置不靠嗓门大,不被人情关系左右,我建议新业务可以大胆启用外部新人。

  良将如潮的阿里在大文娱上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我的推测是,阿里在人才管理上已经形成很多“经验理论”,经验理论背后就是“过度自信”,失去“知性谦逊”。

  我认为,“知性谦逊”才是应对未知,对抗组织冰山、驾驭新业务的关键素质。

  07

  结语

  旧组织无法执行新战略。

  曾经的战略是成功的,与过去历史阶段下的战略相匹配的组织也是成功的,但未来是变化的。

  如果战略调整了,而组织没有调整,穿旧鞋走新路,整个企业就会陷入“刻舟求剑”的状态。

  CEO需要把否定“经验”和否定自己区分开。经验毕竟是CEO过去的荣耀光环,很多CEO没有勇气去放弃、否定它,好像否定这些经验就是否定自己。即使这些经验已经过时,CEO的一些铁杆追随者也会全力粉饰、修补。

  此时此刻,就需要CEO尽快迭代自己,构建新主张。伟大的CEO会在外在世界还没有要求改变前,就开启自我批评。

  正如德鲁克所言:“变化的未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变化的未来我们仍然沿用过去的逻辑。”

收起阅读 »

实习生们,你们知道职场愿意培养什么样的员工吗?

现在老板和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人才是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人培养出来了,相应的,业务和产品肯定也就会变好。但是培养人太难了,培养成本非常高,培养失败的概率也很大。有时候我们特别看重一个员工,员工特别聪明,但是往往到最后没有培养成功。等员工离开的时候,老...
继续阅读 »

现在老板和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人才是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人培养出来了,相应的,业务和产品肯定也就会变好。但是培养人太难了,培养成本非常高,培养失败的概率也很大。


有时候我们特别看重一个员工,员工特别聪明,但是往往到最后没有培养成功。等员工离开的时候,老板的心都快痛死了。


等你见的人多了,真正的识人心、懂人性后,看见好的苗子,你仍然想培养他们,因为你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现实依旧残酷,有时候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你还是培养不出来。


每每发生这样的情况,管理者都会怀疑自己,他们离开,是不是我没有尽到职责?真的非常痛苦。但其实有可能不是你的错,而是你培养的人不对。那么什么样人值得培养?

01

人品过关

我们之前也说过,选拔比培养重要,如果选拔的人不对,培养也是无效的。但选拔只是刚刚开始,选拔员工进来后,需要付出时间培养。


在情境管理中,我们根据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可以把员工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辅导,让他们成为D4象限的员工。D4象限的员工有很强的自主性,工作能力也突出,可以把工作和任务放心交给他。


因此,我们在选拔时,一定要看他的人品和价值观,我们要选那些价值观好的人,如果他的价值观不好,是一个没有底线、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一定不能招进来,更不能培养。


因为他们的能力差一点,影响面还很小。当他们的能力越强,往往产生的破坏力越大,到最后头疼的还是管理者和老板。


我们在看一个人值不值得培养的时候,一定要看他的价值观和品格。如果他的人品不行,哪怕他再有才华也不能要。相反,能力暂时不行,但价值观好的员工尤其值得培养。


如果说他的人品不错,员工在你的教育下变成了一个特别好的人,他有理想、有抱负、有自驱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有客户第一的心态,这些他都做到了,他的业绩绝对不会差。


阿里这么多年的考核证明了一个观点,价值观越好的人业绩越好。反过来,所有绩效不好的员工都是价值观有问题的员工。


所以在企业内,一定要挑选那些人品好、价值观好的员工,而这往往也是一个人最底层的逻辑。一生二,二生三,有了人品,我们才会去看他的另外的品质。

02

理想远大


除了他有很好的价值观外,他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他不能只看着眼前,而是要能看到很远的一个远方。


越看眼前的人,他的层次也越低,如果只关注短期利益,连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都不肯放弃,他也很难拥有比较好的未来。很多人是基于现在谈现在,几乎不会考虑明天,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我在直播时也讲到,我面试每一个人,我都会问候选人的梦想是什么。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即便他年纪很小,人很年轻,但他的灵魂已经很老了。


所以我们要培养的人必须有梦想, 知道自己在为了什么奋斗,他有可能是为了实现财富自由,得到一些荣誉,也有可能是为了选择的自由,甚至是成为同龄人崇拜的对象,这些都可以。


只有当一个人有梦想的时候,才能够自我驱动。他还没有踏进公司的门,就在想怎么样把今天的工作做到最好。


有梦想的人一般来说非常自律,他们不会每天睡到自然醒,而是被自己的梦想叫醒,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或许能力不是公司里最强的,但只要你教给他们方法,他们就能够快速成长起来。


在面试时,我也非常关注那些看上去很“漂亮”的人,漂亮不是指他的长相,而是他的精神状态。精神非常饱满的人,很自律的人,往往对自己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所以在满足了人品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挑选有理想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对自己没有要求,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那么他应该进寺庙,而不是进入公司。


因为他既没有理想,也没有目标。这样的员工,即便你付出再多,花再多的时间,也培养不出来。

03

踏实肯干


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后,还要非常踏实,能够把眼前的每一件事情做好。脚踏实地的人不会妄想今天做明天就能成功,他们深深的知道,聪明的人太多了,要达到目标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当你努力做好当下的事,你想要的就会自然而然到来。


我们见过很多年轻人,他们也有远大的理想,人也非常聪明。但不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想干大事,但总是忘记工作的基础和细节。


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干大事的,想要当一个将军,却做不好一个士兵。实际上事情没有大小,只是你把它看成是大是小。正如马总(马云)所说:


「当不了好士兵的人,永远也当不了伟大的将军。」


如果一个人不能脚踏实地,那么他的理想就成为了好高骛远。也许穷其一生,都很难达到目标。


要知道,只有我们做好每一步,才能不断的逼近目标。平地起高楼,最重要的就是先打好地基,从下至上,这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如果连基本功都没有打好,那么又何以至千里。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既要抬头看路,也要埋头拉车。你在工作中把你在做的每一件事做好,当你做好了交给你的每一件事,你就会被晋升,这也是职场上升的主要途径。


这个过程,你也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当你解决了目前的困难,随着你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你的能力会阶梯式上升。慢慢就会发现越来越强大, 变得非常自信,也就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再回到问题本身,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培养?一定是“根红苗正”的,仰望星空的,但是能脚踏实地的人。

收起阅读 »

“那边那个实习生,下班记得关灯关空调!”

当我走上第一个实习岗位之前,我的老师、家长、前辈们都告诫我:去了公司要谦虚一点,听话一点,多多学习,不要怕吃亏。于是我踌躇满志,怀着澎湃又期待的心情,暗下决心:吃苦耐劳没关系,学习本领我最行!可是我真正开始工作时,我明白了,呵,老天爷,我低估你了。上班前在心中...
继续阅读 »

当我走上第一个实习岗位之前,我的老师、家长、前辈们都告诫我:去了公司要谦虚一点,听话一点,多多学习,不要怕吃亏。


于是我踌躇满志,怀着澎湃又期待的心情,暗下决心:吃苦耐劳没关系,学习本领我最行!

可是我真正开始工作时,我明白了,呵,老天爷,我低估你了。


上班前在心中大喊:我要干翻这世界!!!下班时被世界干得服服帖帖……



“我每天上班中指按电梯,下班大拇指按电梯,用小小的动作彰显我这个卑微实习生的态度。”


“我一离职就把所有领导同事都删了。”


“离职后我一定出一百页的PPT介(辱)绍(骂)我的领导。”


“实习期间我每天口吐芬芳的概率是100%。”

(看吧不止我一个人怨念深重)



每一个实习生似乎都有很多话要说

让我们来走进他们的故事

@老板 

以下故事不是虚构,如有雷同,说的是你



为什么大家都没下班你就先走了?


会计实习生 小鱼


七月份,我在一家建筑公司做会计实习生,刚开始我还挺满意这份工作的,同事好相处,每天朝九晚六,也不怎么加班。


可就在实习一周之后的某一天,我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刚好到下班时间,我像往常一样收拾好东西下楼,还没走到公交车站,老板一个电话打过来让我马上回公司一趟。


一回到公司老板就板着脸问我:“为什么大家都没走你就先走了?这就是你作为一个实习生的态度吗?”


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菜鸟,我是真的被吓到了,连连道歉,表示下次一定注意。可是要注意什么呢,我也想不明白。


后来我问了办公室的同事,我到底应该什么时候下班?同事:“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们一般是等他走了我们才走。”


好吧,于是从那以后,每天下班我都看老板的脸色,有时候什么事都没有,也要坐在工位上假装忙碌,他走了,我才能走。


好在这份实习我只做了三个月,只是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我到底该什么时候下班。



节约预算,不找演员了,你来演吧


广告文案实习生 红豆


说来也是魔幻,在广告公司做文案,差点出道了。


我实习的公司是一家广告公司,我的工作是写视频脚本和文案。因为公司比较小,没有专业的视频拍摄团队,所以一般我们只做方案,后续的拍摄由专业的团队来完成。


有一次,公司接了一个化妆品的单子,我们弄好了前期方案,老板决定,这个视频我们自己来拍。我想,自己拍就自己拍吧。


谁知老板居然说:“为了节约预算,就不在外面找演员了,红豆,就你来演吧。


???!!!

谁演?(左顾右盼)

我演???!


听到这话时我震惊的程度不亚于我的爱豆点名说要娶我!!


老板:

我是学中文的!不是学表演的!

我是写文案的!不是来演戏的!


我拒绝三连:

“老板,我这么丑你确定?”

“老板,我普通话说得不好啊”

“老板,我真的不会演戏”


可是老板就轻飘飘地一句:“我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把所有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不要光想着自己的那一点点任务,还要服从公司其他的安排。”


(可是当初公司的招聘要求您也妹写要会演戏啊?


于是,我谈判失败了,第二天递交了辞呈,那个月的工资也没拿到。


离职后,我问了十个朋友:我看起来像个戏精吗?



出来喝酒啊


产品运营实习生 橙子


我是一名产品运营实习生,我的老板是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刚到公司的时候,他非常照顾我,让我有任何工作上的麻烦和困扰都可以找他。


他毕竟是老板,我也不敢轻易打扰,但他会时不时地找我聊天,刚开始聊工作,后来聊感情聊生活,说实在的,我没什么兴趣,但也只能敷衍着聊下去。


有一次,已经快晚上11点了,他突然打电话让我出去喝酒,考虑到实在是太晚了,我就没去。


后来他又约过我几次,我都拒绝了,从那之后,他再也没单独找过我,只是有时会在周会上点名批评我几句。


两个月后,实习结束了,我在心里默默祝福自己:希望你下一次能遇到一个只谈工作,不谈感情的上司。


每一个实习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摸索着前行,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如履薄冰。


作为实习生,我们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对于那些不公平的待遇,我们总会对自己说:实习生嘛,都这样。


但是,一切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困难。


进入职场,第一步是要正视自己的价值,或许你还没那么优秀,但既然公司选择了你,说明你一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第二步要学会拒绝上司的不合理要求,拒绝超越底线的事情。学会拒绝,可能我们不会变成自由的飞鸟,但至少可以解救自我,不那么快地走入生活的牢笼。


希望所有刚走入工作岗位的同学都能遇到的nice的同事和领导,每一次真诚付出的真心都能得到回报~

收起阅读 »

职场“30岁现象”:你必须知道的2个真相

最近有读者给常识君留言:在职业生涯中,喜欢但不擅长和擅长但不喜欢的领域,应该选择哪一种呢?30多岁了,为了喜欢的领域付出时间学习,结果还不一定会变得擅长,这样是否值得呢?相信这个问题还是蛮普遍的——30岁是一个人最容易感到焦虑的年龄。在每一个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
继续阅读 »

最近有读者给常识君留言:


在职业生涯中,喜欢但不擅长和擅长但不喜欢的领域,应该选择哪一种呢?30多岁了,为了喜欢的领域付出时间学习,结果还不一定会变得擅长,这样是否值得呢?


相信这个问题还是蛮普遍的——30岁是一个人最容易感到焦虑的年龄。在每一个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深夜,或许我们都思考过:我这辈子难道就这样了吗?那些未完成的梦想现在还来得及实现吗?


对此,本文中,管理的常识内容合伙人,具有20年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咨询从业经验的宋春涛老师提出了两个具体建议。无论你的年龄到没到30岁,都值得一读。以下,Enjoy

在回答这位“打工人”朋友的问题之前,首先我对他的职业状态表示担忧——


尽管我们不知道他身在哪个城市、所处什么行业、过去有何种职业经历,一个人去到30多岁的年龄,正常来说,在职场打拼了至少10年以上,如果还在犹豫纠结是否要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同时又因为担心“结果不一定会变得擅长”而裹足不前,那么,在后浪滚滚涌来的今天,不出意外,30多岁的前浪很快就会“挂”在沙滩上。


从更广泛的人群来看,这位朋友的职场困扰其实并非个案,在我过往20多年的人力资源从业经历当中,接触过很多类似的案例,他们当中既有22至25岁的职场“小鲜肉”,也有30至35岁的中年“老腊肉”,这些人或在不同公司频繁跳槽却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或在一个索然无味的岗位上消磨青春却又不敢选择离开。


整体而言,我们可以基于“喜欢”和“擅长”这两个维度,把职场人士的工作状态大致分为四类:

喜欢又擅长

喜欢但不擅长

擅长但不喜欢

不喜欢不擅长

包括留言的这位朋友在内,很多人都在第三或者第四种状态中苦苦挣扎,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无法从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自己过去的职业经历来举例:


二十年前,我在一家美资公司的市场部门做文案主管,其中一项主要工作是文稿编辑、排版以及文字校对,包括调整字体、字号、行间距、段落……这份工作让我极度痛苦。


首先我超级不喜欢,因为我觉得这份工作不太能创造价值,也不能为我个人持续增值,所以无法从中得到成就感;


其次,我也极度不擅长,同事一个小时能做完的排版校对工作,我往往需要3个小时,而且还会出错。


在痛苦了一年之后,我下定决心跳槽并转行,加入另外一家美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从更低职级的培训专员开始,从零做起。


回望自己近20年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历练沉淀,从入行时的培训专员到今天大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我很庆幸当时做出了“非常值得”的决定。


再回到最开始读者朋友提出的“是否值得”的问题,我们真正需要探讨的,其实是以下两个方面:


01

如何从众多的“喜欢”当中

找到真正的兴趣?

很多时候,你问周围朋友他喜欢什么,回答大抵是“美食、购物、旅游、音乐、电影、抖音”,可能还包括阅读,不过大概率不是阅读学科教材或行业专著,而是宫斗穿越和言情文艺。


一定程度上,以上这些“喜欢”不属于“兴趣”的范畴,而是“享乐”,因为你根本不需要花费多少努力或精力,就能从它们那儿得到正向反馈与刺激。


然而,对于职场人士而言,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职场打拼之路荆棘遍布,并不像你下了班瘫在沙发上刷抖音或者打王者那样,让你时时得到“即时满足感”。


兴趣的英文是interest,即inter-est,意味着你必须要深入职业当中,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和心血,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时时解决新的问题和挑战,进而体验到情绪上的成就感、满足感,而后有了更多热情和动力,这才是真正的职业兴趣。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经在内部分享过自己是如何做到在毕业第2年就成了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其中一点和他的职业兴趣有关:


“……我工作时,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我还有一个特点,工作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以后也工作到挺晚,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从张一鸣的案例不难看出,职业兴趣与每个人的职业理想、职场抱负有直接关系。


相信大家都听过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三个建筑工人在砌墙,有人问他们,第一个没好气的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转身问第2个,他说:“我在建一座漂亮的大楼。”当他问第3个人的时候,那人开心地说:“我在建一坐美丽的城市!”


多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是在砌墙,第二个工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第三个工人则成为了他们的老板。


你如果能够像故事里第三个工人那样,既能立足当下,更能跳出当下,学会以终为始,想清楚自己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职业目标、职场画面,你就能够越早识别自己的职业兴趣,并且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实现。

02


如何把喜欢的工作

做到真正擅长?


在我看来,职场人士能否把一项工作做到真正擅长,背后有两个关键:


一是认清自我、识别优势;

二是找对方法、刻意练习。


围绕这两个关键,我想分享两本相关书籍以及我个人的心得给大家。


关键一:认清自我、识别优势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是:一个人要想成功,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优势,而不是去弥补他的弱点。


通过书中的优势识别器,每个人都可以在全部34个优势主题当中,找到自己的5个优势主题,并且通过实际运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创造出最佳工作绩效。


在我职业发展的初期,这本书对我帮助极大。跟大家分享我的两项优势主题:沟通和取悦。


具备“沟通”优势的人:善于将想法付诸言辞,是极佳的交谈者和生动的讲解者;


具备“取悦”优势的人:喜欢结交新人并博取其欢心。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坚冰、建立联系令他们倍感快慰。


因为这两项优势,让我得以在人力资源、培训发展工作中如鱼得水。

关键二:找对方法、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强调了后天刻意练习对于学习一项的重要性,有些看似是天赋的技能,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书中总结了刻意练习的四个重点值得我们借鉴: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2.集中注意力

3.反馈与复盘

4.走出舒适区


在书中提到刻意练习的四个重点当中,我对于“走出舒适区”特别有感觉。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职场人士必须有勇气挑战现状,敢于进入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新行业或新领域,并在全新探索的过程中历练和成长。


最后,我想分享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社会思想家雷茵霍尔德·尼布尔的一句话,“惠我以安宁,忍所当忍;赐我以勇毅,为所当为;更赐我以智慧,将两者区分。”


祝愿每位“打工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职业之路。

收起阅读 »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很难过……

  萌主有话说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几乎哭成泪人。实习这段时间的所有焦虑、迷茫、欣慰……到这一天都变成了不舍和怀念。实习,可以说是大学必上的“一门课”,是我们勇敢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今天分享的是,我与朋友小希的实习故事。  深夜,手机突然震动几声。 ...
继续阅读 »

  萌主有话说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几乎哭成泪人。实习这段时间的所有焦虑、迷茫、欣慰……到这一天都变成了不舍和怀念。实习,可以说是大学必上的“一门课”,是我们勇敢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今天分享的是,我与朋友小希的实习故事。

  深夜,手机突然震动几声。

  我翻身皱了皱眉,为深夜的打扰感到烦躁,懊恼自己又忘记给手机静音。

  发光的屏幕上,是来自朋友小希的几条语音:

  “我好难受,实习租的房子环境好偏好差,还要和不熟的人住。”

  好言劝慰后,朋友的哭声渐渐消退下来。

  她平常也是很坚强的人,相信她明天就会好起来。

  挂上电话,看着白茫茫的天花板竟有些睡不着。

  说起来,我曾经也在实习中有过许多彷徨。

  “你想选择一份怎样的实习工作?”

  01

  一年前,我和身边的朋友都还是大三学生,面对着学校校招、社会招聘、短期实习、线上实习这么多眼花缭乱的选择。学姐建议我,学校校招会比较靠谱,毕竟和学校有合作,不至于骗人。

  “到底要不要找和我专业相合的职业呢?”

  “这个工作很好,但是真的离家太远了。”

  “我该怎么抉择?”

  无数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这些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学生们。在匆忙中,大家似乎都急着定下一份工作,我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于是有些“稀里糊涂”地和同专业的三个女生进了同一家物流货代公司。

  我不知道这个选择对不对,

  但既然做了决定,我便会认真对待。

  “我能适应吗?”

  02

  实习的开始,一切都是新奇的,每个人都有两台电脑,一台座机和许多属于自己的文具。公司的环境也很好,同事们的态度也很和蔼。刚开始接触工作,每个人的负担都很重,深深感觉到实践与学校的课程的不同。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导师”,没有人真的可以一直手把手教你一切事务,到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摸索。

  许多名词概念的一知半解,整个物流的流程也不能理解,进而产生对自己的智商的怀疑,感觉自己理解能力也差劲、excel也用不利索,可以说每天都深深感受到不同的挫败感。

  “我感觉我根本没法搞清楚他们的物流流程”,午休时我对同专业的小伙伴们说道。

  这让我很懊恼,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我真的可以做好吗?”

  主管看出了我的窘境,分配了少许轻松的工作给我。每天处理表格、处理些许公司的文件、学习excel的各种快捷键,自己不会的事情也会自己上网查资料弄懂,尽量不去麻烦到同事。

  “一切的困难在努力面前都不是问题。”这是我深刻体会到的道理。

  “主动请教不是一件坏事”

  03

  “敢问,一定是融于新工作环境的关键因素。”“

  刚开始总会接到一些完全无从下手的工作,因为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总是不太敢向同事请教,也因为这反而耽误了更多的工作进度。但是当你真正大胆地去交流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其实都是很愿意帮助你的。

  同事们很忙,但面对我犯的低级错误也愿意包容。小伙伴也很忙,但也会抽时间互相帮助。

  ”与其自己去摸索,不如请教一下前辈的经验,这是小希在实习的经历中学到的。

  “大家都说,实习时交的朋友以后不会有太多交集,但是我却认为,虽然岗位上的人不会因为短暂的实习期相处就与你建立坚实的关系,但至少在某个领域,你有了一个“小探照灯”,在只求了解和认识的时候,大部分人会给予帮助的。”谈到实习工作时的人际关系,小希说,“这或许也算是一点小的人脉积累吧。”

  “除了工作还有很多生活上的困难”

  04

  由于公司太远,在外地实习的小希只能自己租房子住。找租房资源,对比不同的平台,联系新室友……这一切对小希来说是第一次,需要自己一个人去摸索。

  “友情提示,租房子的小伙伴最好找一手房东,二房东的话交接会非常麻烦。而且确定租房之后也要了解一下房子内的基础设施,我永远忘不了在流金铄石的盛夏,即使开了窗、开了风扇也依然热到睡不着的夜晚。”在描述那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时,小希的语气依旧非常平静。

  “毕竟都过去了,回忆总是会把困难美化一下嘻嘻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比如如何找房子,如何和陌生的合租人相处,这些都是对我以后有很大帮助的。”

  实习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历练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学生时代和工作时代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所有的困难都会成为以后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经验。

  “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05

  离开公司已经几个月了,依然有很多不舍很多怀念。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几乎哭成泪人,在处理文件时想到即将到来的别离,我就忍不住躲在厕所哭。即使到了下班时间也不愿离去,自愿留下来加班加点。同事们也纷纷在群里表达留恋与不舍。

  实习的时间过得很快,它不会等你做好准备,就把你推进了社会这个全新的天地。曾经我们看着漫天的招聘广告选了又选,似乎每一个都不错,但是似乎每一个都有自己不擅长的方面。

  “还是读书的时候好啊!”

  可是我们总是需要告别过去,走到下一个人生阶段。实习生活就像是学校与社会的过渡,它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新身份,也让我们更加有底气继续向前走。

  虽然拿着并不高的工资、干着繁重的工作,虽然只能在周末的夜晚偶尔享受一下短暂的平静,和好友怀念曾经的校园生活,或许也会有时候迷惘不知所措,不知道未来要往哪个地方走。可是在这段经历过去了之后,它却让我们怀念,曾经摔倒后学会的经验也逐渐帮助我们更好地向前走。

  一些实习小建议

  06

  ①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大四前多去实习,尽早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大学时间多,试错成本也较低。多去尝试,可以发现更真实的自己。

  ②对于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针对招聘条件提早进行准备,如考证或参加比赛等。

  ③学习成绩也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成绩在HR眼中代表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学弟学妹们的平时分和期末考试分都尽量越高越好。

  ④工作之余,也不忘要发展一门爱好,它不仅能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还能增加个人魅力。

  我们一起继续加油吧,继续朝着未来向前走。

  只要方向够明确,总会达至心中的理想。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收起阅读 »

“我开除的那个实习生,已经月入百万”

「01」2008年,一个程序员和他的伙伴们在一个没暖气的办公室里抱团取暖,瑟瑟发抖地码代码。日子苦就罢了,还看不到尽头。这一行行代码敲到了炎炎夏日,却没有丝毫赚钱的意思。为此,这个程序员每天例会时,什么都不干,就是被别的部门的同事骂。因为他们的代码,不仅不赚钱...
继续阅读 »

「01」

2008年,一个程序员和他的伙伴们在一个没暖气的办公室里抱团取暖,瑟瑟发抖地码代码。

日子苦就罢了,还看不到尽头。

这一行行代码敲到了炎炎夏日,却没有丝毫赚钱的意思。

为此,这个程序员每天例会时,什么都不干,就是被别的部门的同事骂。

因为他们的代码,不仅不赚钱,还随时有新bug。

2010~2012年三年时间,在公司里次次绩效倒数。不少部门的同事都转岗了,觉得在这里干没前途,说不定什么时候整个部门就没了。

甚至有人说程序员是个骗子,5年花掉10亿,但是什么都没做出来。

直到当年那些代码一次次解决突破我们认知的问题。双11无卡顿购物;2015年,承受住了春运抢票高峰。到了今年,帮助我们实现了实时的健康码。

这个人就是阿里云之父:王坚,一个为阿里创造了100亿价值的男人。

在云计算领域,王坚带着一群理想主义者,用了十年时间,把阿里云拉至和亚马逊同一级别,走到了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位置,将一群人脑海中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这个故事每看一遍,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职场上,千万别看不起后浪。

「02」

互联网人一定会反复品味的一个视频:

2006年,在电视上播出的一档创业类栏目中,几名企业家和经济学专家们坐在一起讨论互联网商业模式。

在这期节目里,一个年轻人坐在台下,在一次提问时发表了自己对当时互联网商业的看法。

年轻人站起身,有些局促,面庞稚嫩,但他口中说的是挑战前浪的宏伟蓝图:

“我主要怕各位风险投资商,错过了一个人才(马云),我个人,我对我自己非常有信心。”

他认为电子商务的未来必定是阿里巴巴的。这个验证期限是五年。

当时年轻人的说法没有引起太多重视,毕竟这一切在当初看来,只是一些新奇大胆的设想。

台上的前浪,也逐条反驳了年轻人的观点,言下之意后浪口中的未来不一定会到来。

而在当时的人看来,此刻正当红的商业巨头不可能短时间内被淘汰。

“你还太嫩。”这是当时很多人的态度。

现在,距离当初过去十几年,结果怎么样了呢?

事实上,当初年轻人的口若悬河,成了如今的现状。当时被以为的不可能,后浪们一一做到了。

前浪们,却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当时位居上位的大佬们不知道的是,看似稚嫩的年轻人,在下面做过多少功课,研究了多少数据。

这位年轻人名叫张向东,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先后效力于(清华)海华公司、先锋公司等,不仅在校期间就履历亮眼,后续更是实战丰富。

这位年轻人,对自己热爱的行业全情投入过,所以他的话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当年后浪的稚嫩,看似弱项,但事实再次证明,嫩才经得起折腾,才创造出了无限惊喜。


「03」

之前朋友公司曾经招聘过一个00后。

刚开始朋友对这位“小年轻”有些抱怨,比如他几乎不加班,每天准时下班。

被老员工指派做一些工作时,会直接拒绝。

其实开始,一些老员工,包括他的领导也不是完全理解小伙子的做法,总觉得他我行我素,太过特立独行。

到了试用期月底,这位不加班,不讨好的小伙子,短短时间就解决了部门里的一个技术难题,没到三个月试用期直接转正。

朋友发现,小伙子从不加班,是因为他会用更合理的方式工作。

比如他会统筹项目进度,也会关注重点细节,同时推进,保证事半功倍。

他的才能并不会只用在无意义的加班和做老好人上面。

下班后的时间,他会用来学习和充电。这位年轻人拥有着十分清晰的职场思路:实力才是唯一的硬通货。

火候到了,这位年轻人出手惊艳。

他的专业能力过硬,很多别人要花费时间解决的bug,他很快就能完成。

短短时间,后浪成了公司顶梁柱。

朋友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正的会凭实力说话啊。


「04」

我认识的后浪,都是靠实力说话的新生代。

每一次出手,都能刷新我对后浪的认知。

ta看似太嫩,但是太嫩才经得起折腾。

ta对自己下手够狠,千滚万揉,无惧蒸烤。

ta经得起反复品味,因为每一次热爱都全情投入。

曾经读过一个杂志编辑的自传,最初从实习生做起,每天要做最底层的工作:打杂,要去每个书店探访,要和不同的供稿作家打交道,时常被骂到流泪。

要去做采访,频繁去接触自己不懂的领域,受到打击,重新再来。

但是几年时间,她飞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栏目主编。

后浪,是每一个正在蓄势待发的你。

所谓后浪并非指年龄,而是有实力就能后来居上。

ta是每一个年轻人,也是麦当劳后浪炸鸡。

正如何冰所说,这一次我们可以尽情为后浪打call。

收起阅读 »

HR:我只会给这3类实习生转正

转眼到了6月,很多同学都陆续收到了暑期实习的offer!等等,千万别以为拿到offer就万事大吉,毕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作为一只脚踏出校门、一只脚踏入职场的实习生,就算已经在学校里摸爬滚打历练过无数次,但职场雷区还是防不胜防,想要C位出道那可得时刻把握好...
继续阅读 »

转眼到了6月,很多同学都陆续收到了暑期实习的offer!等等,千万别以为拿到offer就万事大吉,毕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只脚踏出校门、一只脚踏入职场的实习生,就算已经在学校里摸爬滚打历练过无数次,但职场雷区还是防不胜防,想要C位出道那可得时刻把握好机会!


即使有些公司实习生留任率甚至可以达到70%以上,可是实习并不代表你就拥有了工作,拿到实习却无法转正只能默然离开的大有人在。试用期,是新人最有表现的机会、也是最危险的阶段。


那么究竟如何让才能在众多实习生中脱颖而出,早早结束实习、加薪转正,获得老板、同事的喜爱呢?


今天僧妞就和大家聊聊,那些快速转正的实习生,到底靠什么打动了HR?


这几个问题,是僧妞收到职场小白的私信,快来看看有没有相同的疑惑吧!


  • 实习生表现优秀才可以转正,到底什么样才算优秀呢?

  • 对工作一直很积极,为什么主管拒绝我提前转正呢?

  • 才开始实习的我慌了,大家学历都比我高,我转正估计没有希望了。


其实许多实习生朋友刚进公司都会无所适从,但是今天实习僧和华为云联合打造系列职场类节目《华young职场》带你手把手掌握好这份“实习生避雷手册”。


快搬好小板凳围观本期的《华young职场》吧!保不准下一个提前转正的就是你哦~


hevc?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gif%2FnUhvodTYBvkzsl8icqEphhiaiaN5p5KlEibQGls2L3pGf68RCTIhyP0G5Byz4ibAibk8mckaMIhJzr4HyouHsjLRSmYg%2F640%3Fwx_fmt%3Dgif%26tp%3Dwxpic%26wxfrom%3D5%26wx_lazy%3D1&type=gif


不方便观看视频的同学,可以直接浏览僧妞为大家准备的文字版干货~

(重点已划好,请放心食用

实习生避雷手册



No.1

切忌眼高手低



有些同学心气过高,不愿意从基础做起,认为着leader布置的任务过于大材小用了,不自然呢,就会流露出一种不积极的情绪。


可是你要知道,只有先把小事情做漂亮一点,leader才会看到你的能力,给你安排更加重要的工作!


你要记住,你的身份是一名实习生,打好基础是未来职业成长的重要一步。



No.2

过于安静/主动都不可取



凡事都需要掌握一个度,在你实习的过程当中,有的人是过于的内向,总是被默默的安排也从来不主动学习和提问。


而有的人却过于的外向,天天跟着leader转就会给人一种无法沉下来做事的感觉。


因此,在实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待人热情,做事沉稳,遇到不懂的事情,要先有自己的思考,其次要多学多问,不要擅自做决定,要是能让同事感觉到喜欢和你在一起工作,那你就成功啦!



No.3

上心少,输出差



工作不上心是大忌,上心没效果是可惜,在职场上不上心不负责的人,当然永远处在被辞职的第一线。


然而,有的人每天埋头苦干,甚至是主动加班,交代的任务呢也都有积极的去做,但是每次都会有交付结果不达标的现象,也只能得到老板的一句可惜。


所以想要出色地完成一份实习,态度和能力绝对是缺一不可!


hevc?url=https%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gif%2FnUhvodTYBvkzsl8icqEphhiaiaN5p5KlEibQ5EwW8rf2O19aFj5aXrdm1QHFHg0cWPz7ZeDDlS4eDDstewKibYHDI8g%2F640%3Fwx_fmt%3Dgif%26tp%3Dwxpic%26wxfrom%3D5%26wx_lazy%3D1&type=gif


当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到丰富的经验知识,为未来的求职做好强有力的准备!


对于同学们来说,实习其实更像是一个跳板,不仅能为你的简历镀金,还可以帮助你们学习更多的专业的行业知识技能。


这样想想是不是又觉得自己干劲满满了呀!总而言之,努力get职场经验,你就能成为offer收割机!

收起阅读 »

“我不要只会‘努力加班’的实习生”

  听说运营部那个勤勤恳恳,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的小瑶,才实习了2周就被公司劝退了。  带她的同事说她Excel水平低,工作效率极低。  因为她的工作是对每天销售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本来就是极其轻松,半天就能搞完的活,哪知她都是将数据一个个手打输入Excel,...
继续阅读 »

  听说运营部那个勤勤恳恳,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的小瑶,才实习了2周就被公司劝退了。
  带她的同事说她Excel水平低,工作效率极低。
  因为她的工作是对每天销售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本来就是极其轻松,半天就能搞完的活,哪知她都是将数据一个个手打输入Excel,完成后还要再逐个仔细核对,因此,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
  看起来她的工作很努力,但其实总是在做浪费时间的事。
  为什么

  1. 不会Excel也会被劝退?

  数据时代,100%的工作环境中都需要用到Excel,随便举一些例子:
  做工作总结,你要用Excel整理清晰;
  做销售,你要学会做客户联系表、销售业绩表;
  做人力行政,你要学会做考勤表、员工花名册、薪酬报表、员工流失分析;
  电商互联网,流量日报、销售日报、客户分析报表。
  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帮你把两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压缩到10秒钟。效率毋容置疑,这对效率至上的职场来说,已然成为第一求职竞争力!
  而当年信誓旦旦毫不在乎的人,等到毕业进入职场,就像小瑶一样,每天加班到11点,却总在浪费时间。
  不仅如此,以boss直聘2019年大部分企业的招聘JD来看,80%的岗位都会对Excel的技能水平提出要求。
  

        2. 很多人其实并不会Excel

  “身为学生,若不是为了考计算机证书,我真的很少接触Excel。”
  这是我听过很多没接触Excel的学生说出的理由。
  事实上,对于Excel,有90%的小可爱只掌握了它的10%。
  当你还在一个一个排查数据时,别人已经用分列筛选3秒搞定了,当你还只会用几个数字表示你的数据分析时,别人生成了透视表、折线、饼图做得面面俱到。

  举几个简单的栗子——
  栗子1:处理表格时,如何把名字首个字母全部变成大写?
  不懂函数的你,是不是一个个手动修改?
  如果你知道运用Excel的技巧,就不会一个个修改了。输入计算公式,3秒搞定!
  栗子2:统计业绩时,如何让1-4季度的总业绩自动计算到汇总表?
  虽然手工计算并不费时,但是一旦业绩数据更新,你又要重新操作不是吗?
  所以,如果你会使用Excel进行跨表汇总,一次搞定,多轻松?
  栗子3:同时进行的项目太多时,如何通过“项目类型”和“办理类型”2个维度,计算项目得分,从而安排项目优先级?
  你可以对照着标准一个个手动计算,但要是一不小心看漏了呢?万一有几百个项目要统计呢?
  十几秒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浪费几个小时呢?
  类似这种数据处理,帮你提升10倍甚至100倍效率的应用场景,数不胜数。
  如果不懂Excel,就会陷入盲目的手动操作,不及时交差,挨批可能是分分钟的事,想到无止境的加班更难受。
  相反,如果你学会一个Excel技巧,你就可以
  多一次和家人吃饭的时间,
  多一次和朋友看电影的时间,
  多一次玩游戏放松自己的时间。
  但如果你以为Excel只能帮你用5分钟,搞定1天的工作量的话,你真的图样图森破,Excel还藏着你升职加薪的秘密。

  3. 会Excel的人,更有数据思维,更容易解决复杂难题

  「用数据说话」——这是很多老板天天挂在口中的话。作为员工,要想老板给你资源上的支持,那就要懂得分析数据,拿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
  产品经理不懂数据分析,怎么有效争取公司资源?
  客户经理不懂数据分析,怎么精准管理客户信息?
  销售经理不懂数据分析,怎么定期分析业绩好坏?
  新媒体人不懂数据分析,怎么追热点写10W+?
  说到数据分析,你可能觉得是一个很玄的事儿,不知道从哪下手。其实啊,学好Excel,就是学数据分析最好的方法。
  会数据分析的人——做的每日阅读趋势:
  一个公众号的数据研究,看似是Excel问题,实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遇到难题,有的人只会抱怨,有的人则善于找方法。
  如果你想看到问题本质,学数据分析,Excel是你最简单轻松的途径。
  

        4. 学会用Excel,难吗?


  也许你清楚数据思维的重要性,但究竟要怎么提高自己的Excel水平,却毫无头绪。
  看书?没那么多时间和耐心,而且枯燥乏味。
  百度?每次百度,只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却不知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你还得重新百度,得耗费多少时间?
  与其自己瞎摸索,还不如系统地学习一次Excel。

收起阅读 »

“这样的实习生,简直长在我的好感点上!”

  上周末,我和第一次实习认识的朋友们聚餐了,想起第一次踏入社会的样子。  因为是第一次,总会希望有人给予经验之谈,好让我早点适应社会生活。  暑假要到啦,也有小伙伴在找实习,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讲讲——第一次实习的一些贴心小建议~  上周聚会,我第一次实习的公...
继续阅读 »

  上周末,我和第一次实习认识的朋友们聚餐了,想起第一次踏入社会的样子。

  因为是第一次,总会希望有人给予经验之谈,好让我早点适应社会生活。

  暑假要到啦,也有小伙伴在找实习,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讲讲——第一次实习的一些贴心小建议~

  上周聚会,我第一次实习的公司同事提起新来的实习生,把人家狠狠夸了一顿。

  “开会头脑风暴的时候,她提的创意太可了,落地起来也不费劲,平常看她安安静静的,没想到深藏不露啊!”

  话匣子一开,我们一群人就讨论起遇见过的实习生,今天就来聊聊,他们眼中的“满分实习生”。

  -1-

  “这一刻,我的身份不是学生”

  踏出职场生活第一步——要想让别人尊重你,得先尊重别人。

  入职第一天,当领导跟你介绍其他同事时,你尽量快速地记住他们的名字,包括昵称、英文名,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你的用心和礼貌。

  你可以主动地去打招呼,保持微笑,给他们留下一个热情阳光的你,让他们快速记住你。

  我的好朋友小嘎,实习结束后,在公司的存在感依旧很低:“我静悄悄地去,又静悄悄地走,不带走一份留念。”

  要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用心去记住你,如果你没有实力或优点证明自己,对他们来说,你不过是一个待几个月就走的实习生。

  第一天到岗,领导一般不会给你安排什么任务,会给你发一些公司的文档,让你对公司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如果手头暂时没有工作,不必玻璃心,觉得领导忘记了你,从菜鸟变成老鸟,都是先熟悉、适应工作内容和公司文化。

  开始的几天,工作任务会相对轻松,但你也不能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可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也能让你们的关系破冰。

  但在接受工作的时候,要听清楚工作要求,切忌听得似懂非懂就埋头干活,不确定的内容需要得到肯定的回答再做。

  到了职场,你需要摆脱学生思维,表现得沉稳一些。

  刚开始的时候,还不了解职场关系,就不必急于表现自己,你只需要保持微笑、多听少说。

  谦虚谨慎一点,总不会出错,但也不必唯唯诺诺,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不卑不亢才是最好的状态。

  要时刻记住,你已经是个职场人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再只是“我为什么要做”,应该还有“我可以怎么做”。

  -2-

  “我可以像他一样厉害吗?”

  可能多数人觉得实习生就是打杂的,实习结束后,似乎除了一份实习证明,什么也没留下。

  你也许会抱怨,待了一两个月,跟自己期待的不太一样,工作太琐碎了,没有什么成就感。

  也正是因为这样,你就只想着“今天把它完成就好了”,而不是“下次怎么做,能比上次做得更好”。

  试试在一件小事上做出自己的成绩,这样大家也放心交予你更多任务,你也很快就能接触到你期待的业务。

  不只有工作能让你成长,同事们也都是你的“老师”。你因为工作接触他们,也多亏他们才能完美地完成工作。

  不要只顾着手头的工作有没有完成,多思考他是怎么把工作做得更好的。

  效率高的同事怎么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受欢迎但不矫揉造作的同事,是怎么与人相处的?

  为什么这个同事的提议是不可行的?可行的方案又有什么优势?

  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以致用,你也就成长了一大步。

  除了日常工作会接触到的同事,你也可以主动跟公司里不同岗位的人打交道,了解一下其他岗位是什么样子的。

  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圈内,走出去发现更多的挑战,没准你还能发现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的岗位~

  -3-

  “我也是慢慢变成职场人的”

  你身边厉害的同事,也都是从小白做起,慢慢变成职场人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需要下一番功夫。

  职场小白要成长,就要牢记“主动”两个字,不懂就要问。

  这里的前提是你先要尝试自己解决了问题,确定是自己无法解决的,再请教同事。

  如果问题比较多,可以将关键问题罗列出来,再提问,减少彼此的沟通时间和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你也要明白,解决方法不是最后一步,还要总结解决的方法、思路,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才能更高效、从容地去应对。

  如果可以的话,尝试记录、反思每天的实习工作,总结以下几点——

  从别人那里学到的知识技能,今天接触到的新领域的内容,你对这个公司及其所处的行业环境产生了什么新的认识。

  一步一个脚印,职场之路,会走得更加踏实。

  -4-

  “实习结束了,未来才刚开始”

  最后,你度过了枯燥又刺激的实习期,回归校园生活,但这不是结束。

  你还要整理这段实习期间,你做了什么。

  尤其是你为团队或公司做过的贡献,发现了自己有什么长处,有没有增值的空间?

  毕竟学到一门知识或技能,没有继续学习,未来可能会荒废掉,多可惜。

  在这个过程,你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赶在下一份实习前,去想办法弥补,实现自我提升

  但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不适合这个行业、这份工作。

  你在实习过程中,接触过的新领域的知识,让你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

  那你也可以就此刹车,转向你热爱的工作,提早做准备。现在出发,还来得及!

  写在最后

  人生多的是“第一次”,职场生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不必担心。

  如果你不为未来做打算,依旧躺在床上做咸鱼,才是最可怕的。

  我记得第一次实习的时候,我用了一个多月才融入到那个环境当中,现在依旧与他们保持着联系。

  现在想来,我那会才刚走出名为“校园”的象牙塔,做事毛毛躁躁,到最后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也算是幸运。

  现在,我祝你们也可以拥有这份幸运——成为对他人有所帮助的人,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情~

收起阅读 »